一直都有新聞報道那個地方又出現食物中毒的情況,這幾年越來越多的食物中毒現象出現在我們的身邊,我們的很多疾病也都是因為病從口入,所以注意日常飲食的健康是非常有必要的,現在又是腸胃病高發的季節,那么我們該怎么辦呢?
每一年的七八九都是腸胃病高發的季節,醫院總是住滿了各種腸胃病患者,輕者上吐下瀉,重者一病不治也不乏個案。雖說病從口入,但卻不盡是飲食不潔所致,很多時候可能就是一時疏忽,便要經歷一場生死的考驗。
野蘑菇毒倒了醫學博士
中醫講,蘑菇具有益氣強身、健脾開胃的功效。酷暑當頭,來碗蘑菇湯口感細膩爽滑,味道鮮美,又可開胃解暑。當然,這首先得選對蘑菇,如果一不留神吃到了毒蘑菇,后果很嚴重。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通報的2014年全國食物中毒事件情況顯示,有毒動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死亡人數多,占食物中毒事件死亡總人數的70%。
提起蘑菇中毒,寧波市第一醫院急診科主任、浙江省急診分會副主委宗建平印象深的就是早些年的“博士中毒案”。
當時一家三口人,小兒子和父親都是大學教師,大兒子還是醫學博士,從美國回來后來到寧波,在山上采了點新鮮的蘑菇,剛開始吃了沒事,五六個小時后,三人陸續出現惡心嘔吐的癥狀,就診后醫生建議住院,可這幾位覺得自己的癥狀并不明顯,沒有聽從醫生的建議,回到家,兩位大學老師不幸中毒而亡,這位醫學博士經過搶救好不容易撿回了一條命。
其實蘑菇有毒沒毒是很難分清的,好的預防方式就是不要隨便吃。宗建平介紹,在我國,引起嚴重中毒的蘑菇大概有十多種,比如廣東的致命鵝膏就榜上有名。有的老百姓覺得自己很有經驗,更有甚者以吃到無毒新蘑菇為榮,可是往往就是這些沾沾自喜的小竅門差點要了自己的命。
毒蘑菇的品種不一樣,對人傷害的表現、輕重程度也不同,有的人表現為惡心嘔吐;有的人急性腎臟衰竭,來的時候連尿都沒有了;還有的人肝臟受損,轉氨酶一下飆升到了好幾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層醫生告訴記者,他們醫院從今年三月份到現在,據不完全統計,已經有十多例吃了毒蘑菇入院的患者了。如果家屬不知道原因、食用量、發病多久這些基本信息,醫生準確判斷就得需要更多的時間。每當這個時候,這個偏遠縣城重癥監護室的血漿置換機就成了“重要功臣”,能否將與毒素結合的血漿及時置換出來,是成功救治的關鍵因素。
而對于身在寧波的宗建平來說,近年來,蘑菇中毒的病例越來越少,而各種吃野外植物或者菌類中毒的現象有所上升,比如 “金蟬花中毒”就是其中一種。金蟬花由蟬的幼蟲在蟬羽化前被蟲草菌感染而成,這種與“冬蟲夏草”類似的蟲草在當地被認為是大補之品,但是由于蟬的種類不同,采摘時間限制和每個人的體質差異,往往會在不經意間就中毒了。而如果食用者忽略了口麻手麻的癥狀,未能及時入院進行血液透析,往往會造成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