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膠囊內鏡
膠囊內鏡的問世,為小腸疾病的診斷帶來了一次革新。膠囊內鏡只有曲別針樣大小,檢查時患者只需像吞服藥物膠囊一樣吞服膠囊內鏡,穿著數據記錄儀背心。吞服膠囊后,經醫生檢測確認膠囊進入小腸后即可離開醫院。整個檢查過程需要8~10小時,檢查后膠囊從肛門自行排出。膠囊內鏡具有安全、無創、依從性好等特點,但其也具有不能進行病理檢查和內鏡下治療的缺點。
5.雙氣囊內鏡
雙氣囊內鏡可彌補膠囊內鏡的缺點,進一步提高了小腸疾病的確診率,對小腸出血、小腸梗阻和不明原因腹痛的確診率較高,目前是小腸疾病診斷的金標準。缺點是檢查時間長,患者痛苦較大。鑒于雙氣囊內鏡操作較費時,對操作者技術要求高,有一定的操作風險,在國內尚未完全普及。
6.CT仿真內鏡
利用螺旋CT薄層無間隔掃描和計算機三維重建,即可獲得類似內鏡的動態重建圖像。其局限性是不能觀察黏膜顏色變化,對淺表細微結構變化不能分辨,不能進行活檢及鏡下治療。
7.剖腹探查
是直接有效的辦法,但對人的損害也是大的。
診斷小腸惡性腫瘤臨床診斷較困難,早期診斷更難,十二指腸腫瘤診斷率較高。其診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結合胃鏡或纖維小腸鏡及小腸鋇劑造影等資料綜合考慮。
鑒別診斷須與局限性腸炎、小腸良性腫瘤、粘連性腸梗阻、腹膜結核、卵巢腫瘤以及小腸的自發性套疊或扭轉等疾病進行鑒別。
治療
小腸癌主要采取手術治療,空腸、回腸的腫瘤在手術探查時發現腫瘤比較局限,應爭取將病變腸管連同系膜區域淋巴結一并切除。十二指腸癌的治療,由于十二指腸與胰腺在解剖上關系密切,所以手術時常將十二指腸連胰腺頭部同時切除(胰十二指腸切除術)。
若癌瘤已有遠處轉移或癌瘤累及腸系膜上動、靜脈,不能分離時,則可依梗阻部位的不同作胃空腸吻合等旁路手術,以解除梗阻,為打開進食通道,增強機體抗病能力與服用抗癌中藥開辟途徑。對于回腸末端癌應作右半結腸切除術。
如腫瘤無法切除或無法徹底切除時,可在術中向腫瘤內注射抗癌藥物,并在手術后補加化學藥物治療及中醫中藥。化學藥物常用5-Fu、絲裂霉素、長春新堿等。
結語:以上的全部內容就是小編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關于小腸癌的早期癥狀的知識了,還有一些治療的方法,希望能夠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也建議大家在以后日常的生活上多注意保養身體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