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慈姑
【來源】為蘭科植物杜娟蘭和獨蒜蘭的假球莖。主產于我國西南地區、黃河流域等。作為藥用,主要是生用。
【別名】毛慈姑。有些地區將百合科多年生纖弱草本植物老鴉瓣的鱗莖,亦作山慈姑用,藥名為光慈姑。
【性味】辛,寒。有小毒。
【功效】清熱解毒,化痰散結。
【主治】
(1)甲亢見有甲狀腺腫大而不痛,用手捫之可觸及單個或多個結節,質韌,表面光滑,與周圍組織不粘連,隨吞咽上下移動,伴怕熱,多汗,心煩不安,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滑數等屬于痰熱凝結,治宜清熱化痰,軟堅散結者,可用山慈姑8g,配伍玄參15g,皂角刺10g,牡蠣30g,浙貝母10g,麥冬15g,法半夏12g,生甘草5g,水煎服。每天一劑,6~8劑為一療程,若有療效,可再服2~3個療程。
現有用于結節性甲狀腺腫伴甲亢(又稱毒性多結節性甲狀腺腫)、自主性高功能性甲狀腺腺瘤等見有上癥屬于痰熱凝結者。
(2)甲亢見有低燒(輕、中度發熱),身熱,咽喉腫痛,全身不適,手顫,多汗,心悸,并見甲狀腺腫痛,頸前區疼痛,向下頜、耳、牙床或枕后部放射,吞咽或轉動頸部時疼痛加重,局部(甲狀腺處)壓痛明顯,舌紅,苔白薄,脈浮數,屬于上焦熱毒壅盛,治宜清熱解毒,疏散風熱者,可用山慈姑8g,配伍夏枯草15g,野菊花15g,葛根30g,羌活10g,薄荷5g,穿心蓮15g,甘草5g,水煎服。每天一劑,病重者可一天二劑,3~5天為一療程。一般是3~5天,熱退痛止。若仍發熱,可再服一個療程。熱退痛止后,宜據辨證,另立處方,繼續治療3~4周,此類甲亢則可治愈。
現多用于亞急性甲狀腺炎合并甲亢屬于上焦熱毒壅盛者。對于服用過量甲狀腺片而出現上癥被診為醫源性甲亢屬于上焦熱毒壅盛者,亦可用上方治療。
【用法用量】水煎服,5~8g。
【使用注意】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過大,服用時間不宜過久(一般是不宜超過一個月)。
【臨床分析】山慈姑清熱解毒,化痰散結之力強勁。但本品質重而堅,宣通之力欠缺,因此,用治甲亢屬于熱毒(或痰熱)壅盛(或凝結)者,宜配伍宣通之品,如夏枯草、野菊、浙貝母等。
石決明
【來源】為鮑科動物雜色鮑(光底石決明)或盤大鮑(毛底石決明)的貝殼。主產于沿海地區。作為藥用,主要為生用或煅用。
【性味】咸,寒。
【功效】平肝潛陽,清肝明目。
【主治】
(1)甲亢患者見有手顫,甚或全身顫抖,煩躁易怒,焦慮不安,神經過敏,多言好動,心悸怔忡,失眠多夢,舌紅苔白,脈弦細數等屬于陰虛陽亢(以?陽亢?為主要矛盾),治宜平肝潛陽者,可用石決明30g,配伍白芍15g,龍骨30g,酸棗仁15g,肉蓯蓉15g,生甘草5g,水煎服。每天一劑,7~9劑為一療程,如有療效,可服2~3個療程。
(2)浸潤性突眼(Graves眼病)并發暴露性角膜炎,癥見眼凸,流淚,畏光,異物感,瞼結膜充血,水腫,眼部脹痛或刺痛,舌紅苔白,脈浮數等屬于風熱目疾,肝火上炎,治宜清肝明目,疏散風熱者,可用石決明30g,配伍杭菊花20g,密蒙花15g,谷精草15g,夏枯草15g,丹皮10g,赤芍藥15g,水煎服。每天一劑,病重者可日服2劑,3~5天為一療程。一般是3~5天角膜炎 可痊愈。若未痊愈,可再服一個療程。
【用法用量】水煎服,20~30g。用于甲亢時,多為生用。
【臨床評價】
(1)石決明性寒質重,既能涼肝,又能鎮肝,對于甲亢患者出現神志不安,特別是手顫、身顫屬于肝陽上亢者,甚為適宜。此外,肝開竅于目,因此對于甲亢患者出現眼疾屬于風66熱外犯或肝火上炎者,亦甚適用。
(2)石決明與龍骨都有平肝潛陽的作用,都可用于甲亢見有煩躁易怒,脈象弦數等肝陽上亢證。所不出處。同者,龍骨兼能鎮靜安神,尤宜于心神不安者;石決明則能鎮肝息風,宜于手顫或全身顫抖屬于肝風內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