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的高發病率和發病的廣泛性,是其他任何疾病都無法與之相提并論,是絕對的無年齡、無性別之分的一種疾病,嚴重的感冒會影響工作和生活,一些身體虛弱者會受到它們的“青睞”,有一些時行感冒暴發時,是會有致命的威脅,而中醫對其研究也是由古至今,中醫將感冒按其病因分類治療,而在此基礎上,西醫也結合今天的生活環境,給予很多預防感冒的方式。
中醫將感冒分類治療
1.風寒感冒
很多人認為風寒感冒會經常發生在秋冬季節,而忽略春季,春天時期空氣還是比較干燥,早晚溫差比較大,空氣中寒氣還未褪去,此時若寒氣與邪風同時侵入,就會引起,風寒感冒之證,其實早在《內經》中,已經認識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風邪所致,而漢代的《傷寒論》已經論述了寒邪所致感冒的診治方法,在《素問·骨空論》中將其癥狀描述為:“風從外人,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意思就是說,風寒所致感冒的人,會感覺很怕冷,頭痛無汗,全身筋骨酸痛,除此之外,還會有舌苔薄白等癥狀,治療原則以辛濕解表、宣肺散寒為主。
2. 風熱感冒
說道風熱感冒,可能我們還不能完全理解,那么很所人都有在夏天感冒的經歷,風熱感冒就是常發于夏季的感冒,現在春季已經接近尾聲,即將迎來夏季,有的地方氣溫偏高,已經提前進入了夏季的感覺,其實其他三季空氣中都是寒氣較重,而夏季因為較熱,很對人貪圖涼爽,反而易受到涼氣的侵入,在經邪風吹襲,就會很容易引起風熱感冒,在隋朝的《諸病源候論·風熱候》中指出;“風熱之氣,先從皮毛人于肺也。……其狀使人惡風寒戰,目欲脫,涕唾出,……有青黃膿涕”,這時候的中醫就已經認識到風熱病邪可引起感冒,并且較準確地描述了其臨床表現,其主要癥狀為打寒戰、發高燒、咽喉疼痛、頭痛,昏昏欲睡、以及舌苔薄黃,尿液也偏黃,治療應該選擇具有辛涼解表、祛風清熱功效的食療方法。
3.暑濕感冒
夏季雖然溫度很高,可是使其也重,尤其在梅雨季節,很容易受到濕邪的入侵,有“夏季夾暑濕,梅雨季節夾濕邪”的說法,此時的感冒一般都兼挾暑濕之氣,主要的變相癥狀為:會感覺很渴,想喝水,舌苔發黃,胸悶、惡心、嘔吐等癥狀,后期還會伴有腹痛、腹瀉等癥,治療原則以透表化濕、清熱解毒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