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因為工作壓力大,很多人身體都處于亞健康的狀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的關節出現了問題。如何才能預防和保護我們的身體關節呢?接下來就請我們的閆俊專家來說說如何才能保護身體的關節吧!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如何保護八大關節
大家都知道,皺紋和白發是人類衰老的顯著特征,但是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得預防關節衰老。
與其等老了依靠抗炎藥和止痛藥緩解這種疼痛,不如趁年輕采取多種措施減少,甚至防止骨關節磨損。
髖關節
走路或站立時,腿部分擔髖部以下重量,而髖關節則承受著整個上身的重量。因此,它是所有承重關節中活動幅度大,也是磨損厲害的。
一般到了45歲的中年時期,男女都會出現一些髖關節的問題。
要護好髖關節,增強它周邊的肌肉、韌帶和肌腱力量非常重要。英國髖關節協會整形外科專家托尼·克萊森建議,平時應多練練瑜伽、普拉提、游泳和騎車,這些都屬于沖擊性不大的活動。
如果堅持跑步,一定要充分熱身,讓關節變軟后,再開始鍛煉。
英國手足病醫生協會的邁克·奧尼爾也表示,運動時好選橡膠底的鞋,它比皮底鞋減震效果更好,有利于保護髖關節。日常生活中,每天向后甩腿10次,或者經常左右搖擺,可以鍛煉髖關節。
膝關節
在我們全身上下的所有關節中,膝關節也是非常容易磨損的。
在臨床中,磨損性膝關節炎患者里,男性居多,通常是由于早期運動導致的;肥胖女性則更容易發生膝蓋磨損。
要護好膝關節,必須讓自己的雙腿肌肉更強健,如果腿部肌肉沒力氣,跑步或走路時,膝關節就會反復受到沖擊,導致軟骨磨損。
外科專家托尼·克萊森表示,有些人平時不愛運動,偶爾在家跳跳健身操,但又缺乏熱身,容易因動作過猛、急速扭轉等造成膝關節損傷。
英國骨科醫學會伊恩·德賴斯代爾博士則表示,肥胖是膝關節損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體重每增加1磅(約454克),跑步或跳躍時對膝關節造成的壓力就會增加10倍。平時應多做抬腿運動,有助增強大腿肌肉。
另外,膝關節不好的人,撿重物時,一定要避免靠膝部支撐;好也不要滑雪,這容易導致膝蓋磨損。
頸關節
點頭和搖頭時,經常會用到我們的頸關節。頸椎是脊椎上面的3塊,很靈活,可一旦受損傷,就會變得非常僵硬。
看電腦、熨衣服都會讓你的身體向前彎曲,容易給椎間盤造成壓力,進而加重頸椎關節僵硬,所以辦公時好不要低著頭。日常生活中,可以將下巴盡量下壓貼近胸部,然后抬頭看天花板。
動作緩慢,連做5次,再同樣緩慢地將頭部左右下壓10次,這樣有利于鍛煉頸關節。
踝關節
走路或跑步時,踝關節先受到沖擊。愛穿平底鞋的女性,很容易得踝關節炎。此外,弓形足和扁平足的人,每走一步,踝關節的壓力都會隨之增大。據調查,扁平足患者中,近1/10的人都有踝關節炎。
35—45歲,是它的發病高峰期。奧尼爾建議,為保護踝關節,鞋跟高度好控制在1.3—3.8厘米內,盡量不要穿平底鞋和人字拖。在日常生活中,可采取以下方法鍛煉踝關節:早晚各一次,保持坐姿,腳尖上下運動10次,然后再順時針和逆時針轉動腳尖。
肩關節
肩關節是全身比較輕松的一個關節,因為肩膀平時不承受任何重量,所以肩關節磨損幾率較小,只在常提重物的中年男性中較為普遍。
其實,對于肩關節來說,大的危險是運動不夠。由于軟組織沒有活動開,很多人會覺得肩膀疼痛。當肩關節出現問題時,起初的癥狀為洗頭等動作困難,然后是肩膀僵硬。
在日常生活中,英國整形外科協會專家斯蒂夫·克里克勒教大家,雙手舉過頭頂拉伸,可提高肩部靈活度;走路時擺臂也有很大幫助。為防止弓腰駝背增加肩關節磨損,每天可將肩部大幅度向后轉動10次。
肘關節
舉重物會導致肘關節損傷,同時做伸臂和旋轉這樣的動作,也會拉傷肘關節附近的韌帶。
此外,很多人都知道“網球肘”或“高爾夫肘”,這是反復用力做肘部運動造成的。因此,抓東西時好將把手換成大號的,這樣就不會太費勁。
使用電腦時,鼠標好離身體近點,以免拉伸肘關節韌帶。每天彎曲伸直手臂10次,可以讓肌腱和韌帶保持柔軟。
腕關節和手關節
手指的關節比腕關節更容易發生磨損,尤其是那些長時間做手工活,比如織毛衣的女性,發病率非常高,常常會覺得大拇指根部疼痛。
日常生活中,好不要老讓手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經常做做抓握動作,或者一手握拳,另一手抱住拳頭,左右上下活動手腕。活動越多樣化,對腕關節和手關節越有利。
本期嘉賓介紹
男,醫學碩士,副主任醫師,北京大學醫學部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2010年度王忠誠中國神經外科醫師獎獲得者。現任神經外科副主任,兼任中央國家機關青聯委員、第二屆中國小兒神經外科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神經外科醫學英語教育與培訓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青年委員、世界卒中組織(WSO)國際會員、國際神經修復學會會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議專家、首都醫學發展基金評審專家、北京市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庫專家、中華神經外科雜志通訊編委、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特約編委、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雜志編委、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志特約審稿專家、中國組織工程與臨床康復雜志特約審稿專家。學習工作經歷:1990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山東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本碩連讀七年制專業,1995年完成本科學業后進入山東大學附屬齊魯醫院神經外科,師從國內神經外科專家朱樹干教授,開始接受正規神經外科訓練,并從事膠質瘤癌基因的基礎研究。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湖北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