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頸部有很多的血管和靜脈,有一種叫頸動脈的要多加注意,如果頸動脈狹窄對我們的健康會帶來很多危害。可能很多人對這種疾病還不是很了解。下面就讓我們的郁正亞專家來講講頸動脈狹窄要怎么辦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老年人需要關注頸動脈狹窄
現在在很多的中老年人中腦梗塞是很常見的疾病,這種疾病對人的危害很大。
對此,一方面,我們要對已經發生的腦梗塞進行積極的治療及康復鍛煉,減少腦組織的損傷;另一方面,我們要尋找腦梗塞的發病原因,對發病原因進行積極的干預與治療,防止發生新的腦梗塞。
據大宗人群統計,約30%的腦梗塞是由顱外段頸動脈狹窄病變引起的,多于70%的癥狀性頸動脈狹窄患者2年卒中發生率可高達26%。
本期嘉賓介紹
郁正亞
男,首都醫科大學外科學副教授,血管外科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同仁醫院,外科主任醫師,普外科主任。北京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庫成員。
1987年畢業于首都醫科大學醫療系,獲醫學學士學位;
1998年畢業于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研究生院,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獲醫學碩士學位,師從血管外科專家管珩教授;
2000年于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Baltimore, Maryland, U.S.A.)進行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為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主要從事致病基因的染色體定位、基因克隆及基因功能等基礎研究;
2001年轉至美國克里夫蘭臨床中心(Cleveland Clinic Foundation, Cleveland, Ohio, U.S.A.)繼續進行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博士后研究;
2005年畢業于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醫學院(Medizinische Fakultat der Universitat Duisburg-Essen),獲醫學博士學位,導師Christoph. E. Broelsch教授。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湖北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頸動脈狹窄的病例越來越多,尤其是年紀大的人,所以我們一定要對這種疾病引起重視。
頸動脈是血液由心臟通向大腦的主要血管,大腦80%左右的血液是由兩側的頸動脈供應的,頸動脈的狹窄主要是由于長期高脂血癥等導致的內膜粥樣硬化斑塊引起的管腔狹窄,當頸內動脈狹窄超過50%時,腦供血將受到嚴重影響,微循環中的血流變慢、淤積,即可形成血栓。頸動脈狹窄主要的危害就在于斑塊脫落堵塞遠方的血管,從而使相應的腦組織發生缺血性梗死,以及血管狹窄導致腦組織的低灌注而引起的腦供血不足癥狀。
但是,并非所有頸動脈狹窄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當狹窄程度小于50%時,主要依靠藥物治療,可以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服用他汀類藥物來降低血脂水平,恢復血管內皮的功能和穩定斑塊。
同時要積極的控制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癥狀,戒煙、限酒、減肥及有效的體育鍛煉,能正常運動者,每天應該進行至少30分鐘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
要根據狹窄的程度來判斷要如何進行治療,患者也要積極的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法。
傳統的手術方法為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即將狹窄部位的血栓、粥樣硬化斑塊、壞死增厚的動脈內膜徹底地切除,使狹窄的動脈恢復至正常的口徑。
但近年來,隨著材料科學的進步及微創理念的普及,頸動脈狹窄支架植入術在一定程度上已取代了傳統的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現在越來越多的醫院已經陸續開展,已經使越來越多的病人從中受益。
頸動脈狹窄支架植入術在手術過程中相對而言比較簡單快捷,痛苦少,恢復快。手術進程首先在狹窄血管的遠端置入一個保護傘,防止術中的操作使狹窄處的斑塊脫落堵塞遠處的血管,第二步即使用球囊導管,俗稱氣球擴張狹窄病變處。
第三步即在病變狹窄處置入永久性的支架。真正手術時間可能只需半小時至1小時即能完成,并且大部分患者不需全身麻醉。
現在已經為數十例患者實施了頸動脈狹窄支架植入術,病人術后癥狀均較術前有明顯改善。
為了早期發現頸動脈狹窄及積極的早期治療,使更多的老年人免受腦梗塞的威脅,度過健康幸福的晚年,我們建議,如果老人出現以下癥狀之一:一是發現頸部有血管雜音;二是伴有癥狀性外周血管疾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和粥樣硬化性主動脈瘤;三是具有≥2個如下危險因素:高血壓、高脂血癥、吸煙、1級親屬60歲前有動脈粥樣硬化史、有缺血性腦卒中家族史,都應該進行一次頸部血管的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有條件的病人還可以做頸部血管的核磁共振檢查或是CT造影檢查。發現有缺血癥狀及頸動脈狹窄超過60%,病人都應該盡早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