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式太極拳的學習中,我們需要把握當中的動作要領,即“松和柔”,這兩者都是太極拳的特點,所以說我們在練習楊式太極拳的時候,要貫徹好這兩個要領,下面我們就跟著太極拳一起來學習吧。
楊式太極拳博大精深,技擊和養生效果顯著,我們想要學好,就要先了解它的風格特點。
楊式太極拳的風格特點是緩慢柔和,式勢均勻,姿勢舒展,勁蘊內涵,形象優美。練好楊式太極拳關鍵是“松、柔”,松不是“癟”、“塌”,柔不是“軟”、“舞”。
“松”是周身206塊骨頭關節能保持大限度的靈活性,使之不僵化,好似一串珍珠項鏈節節貫串,產生一動無有不動的效果。
可見,松貫穿于我們身體的每個部位,甚至每一塊肌肉,這樣才能增強我們太極拳練習的協調性。
在盤架中,全身關節都處于沉長拔開、纏繞旋轉、吞吐開合、遙相呼應,也即是處于 “安舒”、“圓滿”的境界,像一個充足了氣的氣球,渾身下下都有鼓蕩之氣。
這樣身形才能“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靈頂頭懸”,抬腿舉手優美而瀟灑,沉穩而挺拔。
“柔”的要求是肌肉、韌帶在行拳走架時,處于舒展狀態,不緊不硬、松弛自然,蓄放適度、無過無不及,提腿輕靈、動步沉穩,落地扎根、身發輕靈,兩膊相系好似抽絲掛線,無輕漂浮滑之形,有渾厚之黏韌性,具有“虎背熊腰塔樁立,蛇行蛹動金絲纏”的神韻。
太極拳的動作特點就是舒展大方,邁步如貓行,動作輕盈敏捷。
松柔
松柔不是練太極拳的目的,只是練太極拳的手段,是為了在盤架中由靜入手,由松入柔,以至著熟;進而積柔成剛,剛柔互運,以至剛柔既濟和合,漸悟懂勁;再進而剛柔渾然,知纏而進取,知依隨而進退,旋繞環化、蓄發相變、奇正相生、陰陽合德、神氣因皆成自然,以至階及神明。
因為,太極拳不單純是修身養性的“養身功”,它的靈魂是克敵制勝的“武功”。全身關節的大松,肌肉、韌帶的大柔,是為了迎敵時,全身四肢百骸、關節、肌肉、韌帶能迅速的緊密組合,制伏敵手。
猶如軍隊打仗,根據戰略戰術需要,有時化整為零,有時組零為整,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這就是太極拳經過長期的艱苦修煉達到的“極柔軟,然后極堅剛”的上乘功夫境界——柔化剛發。
神
“神”的問題,是練拳時如何用意、明了每一招式的攻防作用的問題。武術界常說:“心中有,眼中有;眼中有,手中才有。”也就是內外相合,精氣神的高度統一。
與人較技時,搭手化打,其“跟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一氣呵成。腳上有根,手上才有勁。我們說搭手要吃點,點就是勁點。若聽勁極為靈敏,則能沉浮纏繞,無為而無不為。
楊式太極拳要求做到式正招圓。式是定式拳架,式式都是實用;招是式的相連,是銜接過渡動作。每一式與下一式之間,應該有似停非停、似展非展、勁斷意不斷的意境。
練拳中要有心到、意到、勁到,敵倒之意。練太極拳純以神行,預備勢猶如處于“以級戰備”的狀態,待機而動。
招式的相連不斷,就是應敵變化而動,人不知我,我獨知道人,前面無人當有人。這樣,目光能隨化打而遠視,專注一方,即“意之所至,眼神灌之”,自然精神抖擻,神采奕奕。
要將太極拳修煉到神形兼備,必需要有名師的指點和言傳身教,再加上自身的艱苦修煉,恒專不驕,方能達到。功夫是練出來的,是悟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