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法的練習,在太極拳的學習中是非常重視的,在楊式太極拳中,身法的學習尤為重要,身法是學好楊式太極拳的核心因素,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談談楊式太極拳學習的三個要領,希望對大家可以有所幫助。
關于楊式太極拳身法學習的基本要領,我們先介紹太極拳中經常提及的三個要領。
含胸撥背意內斂
含胸者,胸微內含;拔背者,尾閭下垂,百會上領,拉直脊柱;意內斂即精神不張揚。
其具體做法:含胸時肩鎖關節放松,兩肩微向前合,兩肋微斂,胸略內含,心氣下降,自然形成橫膈式深呼吸,促使腹腔內的器官受到時緊時松的腹壓運動,不僅促進了血液循環和內臟機能之活動,而且對揉手(推手)之走化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可見,楊式太極拳身法練習的過程中,可以調節我們的血液循環。
當胸略內含時,背部肌肉即往下沉,兩肩中間脊骨鼓起上提,這便是拔背。所以拔背能使肩背的部分肌肉得到更多的舒展,能使脊柱和脊柱兩邊的膀胱經獲得很好的鍛煉。
意內斂就是楊式太極拳古典著述所說的“全憑心意用功夫”。古人認為:心為一身運行之主宰,五官百骸無不聽命于心,并以“意氣君來骨肉臣”作形象比喻。按現代運動學的觀點,全身神經系統皆受大腦中樞神經的指揮。
盤拳走架或揉手時意有所感,氣必致動,這就是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心”,接到各感官系統傳來的“信息”,在一瞬間作出判斷、處理,并將結果(指令)通過神經系統迅速地傳導到各運動部位而做出的相應反應。
太極拳的學習,是需要我們運用好自己的意念的,以意為導,貫穿自己身法的學習。
沉肩墜肘松筋骨
沉肩者,肩松沉也;墜肘者,肘下墜矣;松筋骨,即松筋松骨。
沉肩指肩要松沉,肩松開下垂,即將兩肩井穴下沉,兩肩必須平齊,不可端起,反之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沉肩須將肩胛骨松開,使肩胛骨肌出現一個低洼,能使手臂增加長度,增大曲伸纏繞的靈活性。
墜肘,就是肘要有往下松墜之意,垂肘的前提是沉肩,所以肘不能懸起,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肘關節是起重支點,肘與膝合又是外三合的重點;墜肘就是要使肘關節松開,上肢氣血更加流通。
若能做到“肘不貼肋”,便有“松開我勁勿使屈”的強性和韌性。如白鶴亮翅,其手臂上舉雖然超過肩部,而肘尖仍然使其有下垂之意,若是肘尖向上抬,那就是挨打的架子。
墜肘是肱二頭肌的輕度轉動,使尺骨與橈骨進行絞剪式運動,通過對血管的交替擠壓與放松,加速血液循環,改善循環系統的功能;肘要松垂,保持略低于腕的位置,要符合屈中求直和處處屈蓄有余的要求。沉肩墜肘能保護胸肋部的要害部分,并使攻防兩宜。
松筋骨,要松開四肢百骸、八段九節。筋骨不松,經絡受阻,意氣受滯,則功夫不但不長,人到中年還會導致疾病纏身。如何松筋骨,其關鍵的關鍵就是松腰胯。
松腰開竅旋之足
松腰者,腰松開也。腰松開了,一動全身無處不動。古人日:“命意源頭在腰隙。”又日:“腰如車軸氣如輪。”開竅者,打開也。
松腰的關鍵在于什么呢?先松胯,然后松膝、松踝,后是松足,也就是“旋之于足’’了。所以.“松腰開竅旋之足”這一要領,是針對腰胯與整個下肢而言的,并不是只講腰與足。張三豐在《楊式太極拳論》中指出:“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后,乃能得機得勢。在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于腰腿求之。”經典理論告訴我們,楊式太極的功夫在腳下,必須練好腳下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