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太極拳是太極拳中的重要流派之一,目前非常受人們的歡迎,想要學好楊式太極拳,我們就得掌握好它的發勁練習,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講講學習楊式太極拳該如何發勁,相信通過下文的介紹,大家會有所學習的。
楊式太極拳也是傳統的太極拳流派之一,當中保留了很多傳統太極拳的特色,對于我們了解傳統太極拳具有很大的意義。
楊式太極拳乃柔中寓剛棉里藏針之內家拳術。功夫講究內外兼修,用勁講求剛柔相濟、內外相合,做到以心行氣,以氣催形。
勁分為明勁與暗勁,明勁形與外,暗勁形與內。太極拳的勁指的是暗勁(亦稱內勁)。發勁時要內外合一,周身一氣,將全身的力量發到出擊點上,從而達到后發制人、克敵制勝的目的。
所以說,學習楊式太極拳的發勁,我們也要發揮好整體勁的運用。
楊式太極拳不僅拳、肘、肩、腳、膝、梢節和主要關節能發勁,而且周身各個部位都能發勁。
古拳譜中說:“全身無處不彈簧。”如太極拳中的、捋、擠、按、采、列、肘、靠等八門勁中的勁,在發勁時肘、肩、膝、胯等主要關節都處于適度的放松、彎曲狀態之中,因而全身上下蘊藏著彈性。
這種彈性在與對方相粘著點上就好比安上一只適度的彈簧,當對方向我進勁時,該彈簧便會被壓而縮短并由此而產生外彈力;當對方來勁變小或后撤時,該彈簧又會隨著壓力的減退而項彈出去,并因此而減弱了外彈力。
關于彈力的技巧,大家在練習時需要加以運用,才能將太極拳的精髓體現出來。
同理胸部、胯部均可產生反彈力。這就是太極拳的彈簧勁,也是周身各個部位都能發勁的道理。
從外形上看發勁的方式多種多樣,但實質上只有尺勁與寸勁兩種。尺勁與寸勁是指力量在對方身上起作用的時間而言。初學發勁或沒有得到沉勁的只會發尺勁,習練久了懂得沉勁的才會發寸勁。
尺勁以后腳向前蹬為主要動力,節節貫串,由下而上,順勢涌出。如與人交手發勁時,勁即起于腳主宰于腰形手達于梢,做到跟節起,中節隨,梢節追,重心先偏后腿。
發勁時右腿弓,左肢蹬,重心快速前移產生慣性,催動右手向前發勁。只有意識指揮,內氣貫通,才能在發勁的一瞬間匯聚全身的力量發到出擊點上。
尺勁由于力的作用時間長,能將對方擲出很遠。這在形式上與擲出石頭、瓦片不同,但用力的方法很相似。優點是不會使對方受內傷。對功夫不深、腰胯不活的初學者可多用尺勁。
寸勁是快速的彈力,與壓縮之彈簧突然彈出原理相同。它是在與人交手發勁時在較短距離內一瞬間將全身力量發到出擊點上。
由于時間短、速度快、內勁整,產生出極大的壓力與震撼力,能入里透內,使對方造成內傷。因此,寸勁以不輕易發為宜。高手發勁時考慮到對方的耐受程度而不想超過份量,但一般較難做到。
對發勁的時機和部位決不可忽視。要順依在客觀條件的變化,因勢利導,得機得勢,將勁在適當的時機發在對方要緊的部位。
總之,太極拳的發勁有其內在的特定精義,必須細心揣摩、領會。日積月累,功到自成。
楊式太極拳招式虛實分明
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一文中,開宗明義的提出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要義,把分清虛實擺到頭等位置,可見分清虛實對于習練楊式太極拳之重要。
楊式85式太極拳從頭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虛實分明,而且絕大多數動作都是一個腿承擔大部分體重,當全身重量坐在右腿時,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當全身坐在左腿時,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兩腿平均承擔體重的動作是極個別的。
除了起勢、云手、右打虎勢轉回身右蹬腳的過渡動作中有短暫的馬步外,其余幾乎都是一腿虛一腿實。而且楊式太極拳中的虛實相互轉換,又都是由半虛半實、半實半虛到全虛全實,全實全虛的逐漸轉移。
比如腳踏地面的由虛變實,前進時腳跟先著地,腳掌、腳指依次著地,后才全部踏實;后退時腳尖先落地,腳掌、腳跟依次著地,后才全腳踏實,就像太極圖當中陰陽魚相互消長的情形一樣,這種虛實分明的拳架特點,在楊式太極拳的整個套路中非常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