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太極拳24式起勢的練法
教我練拳二十載的恩師林墨根先生說:“不要小看‘起勢’動作簡單,其要領貫穿于整套拳架大松大柔之中。”有練家喻“起勢”乃太極拳架之母,確實言之有理。
在練此勢兩手臂未舉之前,應檢查一下預備式是否自然站立、立身中正(百會穴、會陰穴、涌泉穴對應成一直線)、全身放松(其中肩井穴、膻中穴、勞宮穴、涌泉穴尤為重要)、頭頸豎直松開上領、下頜略向后收,兩眼向前平視,靜心平氣,含胸拔背,然后準備做起勢動作。
虛心實腹,松肩垂肘沉下腳,大腳趾和二腳趾慢慢抓地,提肛收腹吸氣(提肛收腹是內收,是收到命門穴上,不是收到胸肺部位),雙手自然舉起,手指朝前伸,中指端意念上領。
從梢節一沾而起,中節相隨,根節相催,雙手之距稍寬于肩。雙手上升時,手為陽,肩為陰,肩胛骨自然下落,同時膝蓋伸直。
此時手隨勢而起,人的重心在腳尖。待雙臂向前輕輕抬起距肩胛的三分之二高度時,改為呼氣,繼續把雙臂抬起舉至略高于肩,同時松開腳尖,重心移在腳跟,有白海底上拔之意。
雙手指上領一下,腳趾再次抓地,再次提肛收腹吸氣。雙手小臂自然環狀收回。手掌心好像降落傘那樣準備落下來。雙手下落時,手為陰,肩為陽,肩胛骨自然上升,同時膝微屈,腳趾松開,胸部放松,緩慢呼氣,把手肩忘掉,雙手慢勻下落。
意念泉水從胸流至腹,腹放松。當雙手落至丹田橫向位置時,雙掌向左右外側分開吸氣,然后當兩掌按至胯前再往下落,緩慢呼氣。意念水流至火腿,大腿放松;流至膝蓋,膝蓋放松,此時雙手應垂肘。流至小腿,小腿放松;流至踝關節,踝關節放松。
此時雙手應塌腕,腕指不要跑氣,氣固在手掌之中的勞宮穴。流到腳背放松手腕,流到腳趾放松手指,一直松至腳心中涌泉穴。
手隨勢而沉,人的重心松壘腳掌涌泉穴后,依靠尾閭的收起擺正,命門穴要盡量飽滿,意氣白天人地,從涌泉穴到百會穴上下一氣貫通。
為了提高練習起勢的興趣與驗證體悟的質量,不妨按以下所述去增加點感性認識。
一是叫拳友站在自己背后,他用雙手之掌心分別輕摸自己左右肩胛上(鎖骨與肩關節交匯處),看看做起勢雙手上升時,肩胛是否自然下落;而雙手下落時,肩胛又是否自然上升。
二是叫拳友在自己做起勢雙手垂下之時,張開左右手之拇指與食指,分別用虎口處按住自己左右手臂的中部或下部(按下部比中部受力大,視功力深淺而定),用不大的硬力往自己身后推去。
自己接住對方來力后,按起勢要領松至腳底涌泉穴,同時松至手指,雙手緩慢舉起上升,當升至一定高度時,手臂勁自然使劉方站立不穩或后跌。
若自己被對方按后雙手之臂舉不起來,則說明自己上未松至勞宮穴,下未松至涌泉穴,所以未有勁自腳底出入的體悟,需要細心思悟內松外柔和意氣貫穿的拳理拳法。
練好楊式太極拳24式的四個步驟
第一步 盤好拳架
對楊式太極拳24式而言,動作姿勢應符合“二十要”。即:頭要懸、頸要貼、眼要平、身要正、形要準、度要對、肩要沉、肘要墜、臂要彎、腋要虛、手要展、指要分、拳要空、勾要吊、胸要舒、背要順、腰要塞、臀要斂、襠要圓、腿要曲。
這“二十要”包括了太極拳形體動作從頭頂到手腳的基本要求,是楊澄甫《十要》中部分內容的具體化,目的是為更方便操作與實踐。所以“二十要”是楊式太極拳24式的基礎要領,也是評判形體動作正確與否的硬標準,因此必須不折不扣地達到這“二十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