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太極拳是太極拳中的重要流派,其風格特色深受廣大練習者歡迎,目前學習楊式太極的數不勝數,但是像將其學好好事需要中規中矩的,不能抱著好高騖遠的態度去學習,須知武林前輩的一身功夫可不是生來就有的。
學習楊式太極,需要重視身法的練習,這對于我們的動作規范要求是比較多的,下面我們概括為四點。
一、將規范視為練拳之首
依小編所見,習練太極拳有失規范的現象大約有三種情況:
1、初學者因動作生疏未能準確把握動作要求而使規范失準;
通常這種情況的克服方法就是在于練習者多加訓練。
2、較熟練者因錯誤動作未得到及時糾正而形成習慣性錯誤,使規范失準;
3、有些人不讀拳書,無視規范,任我隨意,積年累月,形成頑固性錯誤動作,而使規范失準。很明顯,后兩種情況是影響太極拳規范的嚴重障礙。
沒有規范,就會失去太極拳的本質特性,其養生、技擊、藝術等功能便無從談起。因此,太極拳的規范是任何時候都不可偏廢的。
學習太極拳,是講究過程性的,只有不斷的提高,沒有停滯不前的,可謂活到老,學到老。
二、從基礎規范做起
基礎規范是初學者必須學習和掌握的重點,也是練拳多年的拳友要經常進行錘煉的重要內容。所謂基礎規范主要是指太極拳對身法的基本要求,包括如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屈膝落胯、氣沉丹田等。
雖然人們對此已司空見慣,但真正掌握每一個要領,特別是在習練套路中能夠貫穿始終卻并非易事。如起勢時兩臂前舉和下蹲下按對沉肩墜肘的要求,前舉時必須先沉再舉臂,到達終點時肘尖須指向地面,此為起手沉肩墜肘;下按時則隨下蹲依次先要松肩再垂肘,繼而落手,此為落手沉肩墜肘。
與此同時還須做到氣息下沉、百會上領,形成對拔之勢。起勢如此,其他所有拳勢也都應按照基礎規范仔細琢磨,深入體悟。只有這樣才能打牢基礎,形成正確的規范習慣。
三、將動作規范到細微之處
楊式太極拳動作十分細膩,其規范也講求到細微之處。楊澄甫先師曾就此告誡拳人要“一式一手,總須仔細推求”。推求什么?怎樣推求?筆者以為,根據太極拳規范的特點,至少要追尋幾個方面。
1、要仔細研習太極弧線的規律性。太極拳非圓即弧,無處不圓,其圓弧運行終始無端,卻又起止有序,外形是簡單的弧線,而實質卻是內在勁路的循環往復。即是說,太極拳的弧線均由拳勢的內在含義來確定其方向、角度及其起點和終點。
因此,習練太極拳招招式式都有章可循,而不可隨意妄動。如摟膝拗步,以攻防兼備為技擊內涵,一手經體前向側后擺起,經耳側向前推進,到達終點時食指對準鼻端,是為攻手:另一手則經面前下落腹前繼而經膝前摟手而過,到達終點時置于同側大腿外側,是為防手。
諸如此類圓弧特定的走向必須通過反復練習,做到心知肚明,方可守住規矩。
2、仔細研習太極動作的完整性。
太極拳每個拳勢動作都不是一蹴而就,其動作過程均可拆解開來,分解為幾個分動式,如攬雀尾一勢既是由”掤、捋、擠、按”四手組成,其他拳勢亦是依據蓄發之間的變換而產生分動式。
習練拳勢時,只有完成每一分動式,才能保證動作的完整性,所以習練拳勢既不可多動,也不可少動,這就是“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凹凸處,勿使有斷續處”。
3、要仔細研習太極技術的內含性。太極拳有著深厚的技術內涵,突出表現為技擊性和哲理性。這些不僅包括拳式外形的“三節相照、三尖相對、左右對稱、前后對撐、上下對拔、守中用中”等,同時也包括內在要求的“神不外馳,專注一方”“用意不用力”“意到、氣到、勁到”“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等,這就要求習練太極拳不但要學好外形規范,還要學習和掌握其技術內涵.使動作規范從外形到內在不斷進階。
四、修正拳架,提高水平
過去老拳師們的傳統教學方法不單要教會拳架,還要為學者拆架子、捏架子。這是提高拳架質量的重要一環。如今我們雖然難能遇到能夠拆架子、捏架子的名師,但完全可以按照拳理拳法在拳友之間自我進行拳架修正。
其中有些規范,如中正規范、收臀規范、沉肩規范、垂肘規范、懸頂規范等,需著重由拳友之間相互摸索、引導、指正,而有些規范,如放松規范、入靜規范、用腰規范、發力規范等,則需主要通過自我反復習練和體悟,終找到規范的感覺,進入門徑。
總之,習練太極拳離不開符合規范要求的拳架,而符合規范要求的拳架即是純正的拳架,只有純正的拳架才能顯現太極拳之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