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之“剛”,就是以腰為軸,利用太極拳的纏絲勁,牽動丹田充溢的內氣,在瞬間發出的爆發力,亦稱彈簧勁。這種勁是通過長時間周身放松、拉長,用柔緩的動作在去僵求柔中練出的先天自然之氣(常說的丹田之氣)所產生的,并非后天之拙力。
太極拳之“柔”,《拳論》上講,“運動之功久,則化剛為柔,練柔為剛,剛柔得中,方見陰陽”。掌握柔并不是松軟,而是去一份拙力、蠻力,得一份柔勁后的纏絲勁。
此為太極拳的精髓,非千錘百煉、天長日久,不易輕得。由此可以看出練好太極拳柔剛途徑就是學會放松。
“放松”的體認有以下幾點:
“放松”是練好楊氏太極拳的一種方法,也是一種手段,但不是目的。
“放松”有兩個方面的含意:一是意念的放松,即排除一切雜念和緊張狀態,集中精力練拳;二是肢體也要放松,即排除體內僵力。
“放松”是有意識地使全身關節、肌肉、整個骨豁松開、放展,使韌帶拉長,忌僵硬。通過松開、放展,使全身有機地聯系起來,更好地連接成一個整體,這一點一定要下工夫揣摩。
“放松”是使肢體放展、引長之后的一種沉重的感覺,是勁的內在感覺,不是局部,而是全身。
“放松”猶如高溫熔解生鐵,亦如高溫熔解拙力(僵力)。鐵水經過錘煉,可以轉化為鋼,拙力經過訓練,可以由柔轉化為勁——即剛的形成。“由松入柔,運柔成剛,剛柔相濟”。
太極拳學習的初級階段,動作要講究緩慢,姿勢要求柔軟。柔軟只是練太極拳的手段而已,不是終極目標。真正要練好太極拳,須配合靜坐、站樁聚斂內氣等樁功,功成后的內勁威力不言而喻。
太極拳的練習,也是一個去僵求柔的過程,要通過走架子來徹底化去人體長期養成的拙勁、蠻力。
例如人要拿起一個重物,就得用拙力,日久就養成了鼓勁拿重物和舉重的習慣。鼓勁實際上是努勁,在太極拳術語中就叫拙勁。化掉拙勁,身體放松,動作慢、緩、柔,這樣才能使全身放長產生彈簧勁,才能引動體內之真氣,使內氣鼓蕩于周身。
楊氏太極拳習練時講究“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含胸塌腰,沉肩墜肘;松腰圓襠,開胯屈膝;神聚氣斂,身手放長”。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如在站樁時,讓意識通過相反方向的拉開,使身軀有放長的感覺。站樁時要頂勁虛領,松胯塌腰,使背部得以拔長。沉肩墜肘、松腕,實際上是要求從肩與肘的放長,肘與腕的放長,使整個手臂得以放長。
開胯屈膝是腿部的放長。前臂、大臂、小腿和大腿是由骨骼組成的,沒辦法拉長,但連接它們的腕部、肘部、肩部、胯部、膝部等關節處都是筋連接的,通過有形的拳架動作套路,以一念代萬念,達到心靜如水,意氣平和,放松的動作配合呼吸,意到氣到,使身體產生拉長的感覺。
隨著動作姿勢的規范化,引得丹田之氣愈來愈足,這種拉長、發脹、發麻、發沉、如灌水銀的感覺越來越明顯——這就是太極混圓勁的產生。
內勁是內氣充足在外的表現,內勁不是拙勁,而是外似非常緩和、柔綿的拳勢引得的內氣散布于身體四肢的鼓蕩。
因此古人把通過規范的拳架加上意念,配合呼吸,引得體內先天真氣(丹田之氣)在身體各部位鼓蕩的過程,叫煉鐵成鋼的過程。
“極柔軟,然后極堅剛”,“外操柔軟,內含堅剛,常求柔軟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內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由此可以說,專氣至柔只是一個練拳的過程,不是太極拳的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