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臂”在楊式太極拳中的應用也是非常廣泛,想要將其用好,得掌握一定的要領,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講一講楊式太極拳中的“屈臂”,通過本文介紹相信大家可以進一步規范自己在學習太極拳時的動作,并能在實踐中得到提高。
對于屈臂的理解,我們先要訓練好自身上肢的力量。
屈臂
在套路里典型的屈臂動作有摟膝拗步、高探馬、倒攆猴,這里主要講的是后手的屈臂。
傳統楊式太極拳的屈臂動作不僅僅是外形上手臂的屈折。
同時,也需要注重內在的要求。
內里充分體現的是以腰脊的開合帶動肢體收放的問題,其中也包含了肩、背部的放松問題。
以腰脊的開合帶動肢體收放,這是太極拳用力方式與常規用力方式上的不同之處。
常規情況下,邁步就直接上腳,拿東西就直接動手。
這些都是很直接的動作,沒有過度性的動作。
而太極拳的運動方式是上步要先由腰脊催動胯、膝、踝至腳,出手同樣是由腰脊催動肩、肘、腕至手,且收放相同。
既無論是出腳、出手還是收腳、收手,運動的傳導過程是一樣的。
首領、腰催、身隨
有句話叫“首領、腰催、身隨”,手是上肢的首,腳是下肢的首,頭是軀干的首。
“首”指明并引領要去的方向,在腰脊的催動下由根及梢實現太極拳運動方式下的“節節貫穿”。
屈臂動作就是要在上述運動方式下完成,此時上肢在放松伸長的同時,拉開了肩關節的縫隙,肩部向下松沉。
屈臂時,小臂折回,肘不要上抬,否則前功盡棄。
手臂屈好后,腰背上的勁已蓄足,腳下勁力的松沉已完成,由腳下向上返出的蹬力通過腰脊的主宰由背、肩、肘、腕直達掌根。
前文曾提到“收放”,收放時要注意收與放之間的轉換。
放時不可放到極限后停頓,有所謂的定式亮相。而是在放到即將到位就已經孕育著收,在收到適當之處就已經暗藏著放。
收放中體現出太極生生不息的陰陽變化,走出輕柔纏綿的內勁,太極拳的“相連不斷”的濃厚味道也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