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太極拳,由于其簡單的招式及練法,目前已廣泛被人們練習。楊式太極拳比較注重對手眼以及步法的要求,今天小編就以它的兩種拳架“起勢”和“收勢”來做一下介紹,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吧!
“起勢”和“收勢”,其兩者雖只有一字之差,但卻在內涵和要領上有著重要的區別。
談起“起勢”,我恩師在《太極》雜志發表了一篇《欲精深功夫須熟練起式》佳作,林師在該文中說:“起式作為楊式太極拳的第一式是無極生太極的關鍵所在,能使人身心放松,有助于經絡的暢通,促進內氣的充盈與運行,調和氣血,平衡陰陽,從而促進人體健康。此式既是靜功,又是內功,還是氣功、養生功。再者,從練拳的方面講,練好起式,有助于拳架的放松與穩靜,使整趟拳更有拳意,更有氣勢。
尤其重要的是,在太極推手時,欲要做到漫人于不知,發人于不覺,此實乃熟練起式而后身、手至輕、至柔之故。”我也在《少林與太極》等雜志發表了一篇《楊氏太極拳“起勢”練法》拙文,在這里就不再重復“起勢”練法的介紹了,以下談及的是“收勢合太極”的有關練法和內涵。
初學者看來這兩個動作非常簡單,沒有任何技術要求,實際上他們錯了,這兩招還有著內在的要求。
楊氏太極拳名家傅鐘文說: “太極收勢是很重要的,行拳走架好比種稻谷, ‘收勢'是收獲的時候,千忌馬虎,草草了事,要定心靜意,注意‘顆粒還倉'。”此乃金玉良言也。其實“收勢合太極”的 “收”包含著兩層意思。倘若“收勢合太極”練不到位,說“功虧一簣”顯得有點夸張;如果把“收勢合太極”練到位了,確實對神、意、氣、勁的修煉有好處。
“收勢合太極”的第一個意思是盤架行功將要結束了,通過后幾個動作,使人體由太極拳運動狀態轉為非運動的自然狀態。恩師林墨根先生傳授給我的115式大架的“收勢(合太極)”。
其中含有以下5個組合動作:
1、第3段“十字手”練完了,就接著再松腰、松尾閭、松胯的微微下沉到兩腳底,用雙手位于腹股溝前面做好像捧氣球的動作。借助沉到腳底地面的反座彈力撐起身體,松腰的順著身體撐起之勢把球上托至胸膛的前面。
兩掌心由向上變為向下翻轉,身體從上往下松到腳底,膝微彎,兩掌心隨著沉勢帶動像降落傘那樣的松下來,分別置于大腿外側,中指貼著風市穴。手掌為什么要捂在大腿兩側,中指貼著風市穴?吳式太極拳名家王培生對此解說:風市穴是藏氣又驅風邪的身體穴位。
2、做動作時,呼吸要注意均勻,不可操之過急,馬虎了事。
像“十字手”那樣的兩手交叉于兩腿中間,接著身體松腰往上撐起,兩手隨著身體往上松起之勢分別向上往外畫弧。兩手伸舉高于頭頂時,身體從上往下松到腳底,膝微彎,兩手掌心向下的隨著沉勢帶動像降落傘那樣的分別橫向松下來,兩手分別置于大腿外側,中指貼著風市穴。
3、身體松腰往上撐起,兩手掌心向下的隨著身體往上松起之勢分別橫向往上抬起,手平肩高時,兩手掌心翻轉向上,接著兩手繼續伸舉畫弧的相合于頭頂之上,兩掌背貼在一起,手指向下。身體從上往下松到腳底,膝微彎,兩手松腕舒指、松肘、松肩、松胸、松腰的隨著沉勢帶動從上往下松落下來,兩手分別置于大腿外側,中指貼著風市穴。
4、借助沉到腳底地面的反座彈力和松腰的身體撐起之勢,推動兩手掌心向下的往上抬起。手抬起到肩高時,兩手向內畫弧的往下丹田松去,兩手分別往外在胯骨前面松落下來,兩手分別置于大腿外側,中指貼著風市穴。
5、扣左胯的帶動右腳跟腳掌離地,垂左臀、松右肩的帶動右腳橫向收回到左腳旁邊,收松胯根的把身體六分重心放在腳跟中心,四分重心放在涌泉穴,接著松腰撐起變為“起勢”前的“預備勢”站立。“收勢合太極”的內在要領宜言傳身教,限于篇幅就不在此細說了。
“收勢合太極”的第二個意思是“收藏”的太極內涵,古人論拳曰:“放之則彌六合,退之則收藏于密”。這是說,練功時“氣”要放得出去,又能收得回來,把它密藏在丹田。
前輩們對練太極拳有攢功之說,他們認為每次練拳都有一定的收獲,要認真地把它積攢起來,這樣練法有利于拳架功夫的增長,尤其對養生帶來好處。修煉太極拳功夫宜會練又會養,倘若沒有“固本培元”哪來太極功夫的“后援”?“收勢”又有如太極拳樂曲的后一個音符,要讓整首曲子和諧圓滿,就要收好后一下。
無為自然,是太極修煉的基本原則。太極拳道本無生有,故乃有必歸于無,方不失天道之和,合于自然而成其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