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只有中老年人喜歡練太極拳,現在很多年輕人也加入到太極拳的行列。楊式太極拳是太極拳流派中的一支,很多人都在練習。對于很多練楊式太極拳的人來說,如何練好楊式太極拳是關鍵,就讓我們了解一下如果練楊式太極拳的直立和軟步吧!
直立
在做楊式太極拳的動作的時候,首先身體要直立,不可以東倒西歪。
支撐物體的底基稱為底盤,在物理學上稱為“底面積”。例如鐘座就是鐘的底盤。行拳站樁,二腳外緣的聯線范圍以內的面積,就構成了人體的底盤。
行拳站樁及競技運動中,人體的重垂線如能保持在底盤范圍內,那么人體就處于相對的穩定狀態。
如果人的身體沒有站直,就會東倒西歪處于不平衡的狀態。
如重垂線超出底盤,在沒有依托的情況下,又無法依靠樁步、騰空、步隨身換等技術,使之重新納入底盤,人體就會發生傾跌現象。
在拳術運動中,拳家會通過坐腰落胯、圓襠斂臀等措施,也就是通過蹲坐姿勢,保持兩腳齊整地踏實,端正身法,虛胸實腹,取得支撐八面,穩固厚重的“底盤”。
一般來說,直立的底盤較小,重心較高,其穩定性較差。反之,兩腳距離越大,其底盤越大,重心越低,穩定性相對也較好。
所以,不管你怎么的站立,如果你的步法跨的太大,那么就會感覺到自身的動作轉換比較困難。
于是,在實際的拳術及競技運動中,既要把對方的重垂線擊出底盤,又要使自己的重心相對穩定,就成了拳術及競技運動中的深邃學問了。
我們試比較直立與大步距之間的優缺點。
直立狀態,底盤小,重垂線易偏離底盤;重心高,相對穩定性差。但重心高,如跌仆,則倒地所需時間長,如步法身法靈活,則便于補救。但勁力難以起腳跟,失卻根本。
大步距狀態,底盤大,重垂線不易偏離底盤;重心低,相對穩定性較好。但步距大,步法遲澀不靈。重心低,如跌仆,則倒地所需時間短,加上步澀,難以補救。
從比較中可以看出,拳家們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在直立和大步距狀態下尋找、調整適合自己的佳步距,在取得相對穩定性的基礎上,取得大的靈活性。
以確保穩定與靈活的統一。取得支撐八面,穩如泰山的“底盤”。
經過大量的實踐,拳家們在調整、選取佳的步距后,再采用“四六步”或“三七步”較符合上述原則;而直立步,尤其是僵直而立,全無戒備的狀態則為差狀態。
拳諺說:“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于人。”所以內家拳力戒直立。
軟步
軟襠萎膝,疊步“過勁”,足膝偏撇,掀腳拔跟之謂也。
襠部即會陰部,站樁行拳,襠要圓而虛,要裹襠、吊襠,不可夾襠(尖襠)、平襠。
它的原理與拱型橋洞建筑是相似的,這是因為拱型的抗壓承重能力大于尖形及水平形。兩胯根撐并,兩膝呈微向里扣之意,襠自然能圓。
會陰處虛虛上提,不使其有下蕩之意,襠自然能虛。襠的虛圓,使胯骨的骨節撐開;胯骨節周圍的韌帶極緊,必須撐開撐圓至足,以增加其伸縮旋轉的靈活性和擴大其活動的幅度,使下盤輕靈而旋轉無滯,并加強腿部的彈性和弓勁。
而軟襠,即表現在仆步、弓步、馬步等步法時,襠部全部下落,軟弱無力地貼近地面,似同癱瘓。
這樣不但起身費勁,遇到對方進逼,就會癱倒在地。
所謂萎膝,也叫“軟腿”,主要表現在弓箭步時,后腿膝部向下彎曲。
所謂“弓箭步”,顧名思義,是“前腿如弓,后腿如箭”的意思。技術要求為前腿弓,后腿蹬,因而也稱之為“弓蹬步”,其后腿膝關節必須保持一定的松沉度,不可蹬得僵直,做到自然地直而不僵,符合“勁以曲蓄而有余”。
但如相反地走向另一個極端,使后腿向下曲而不直,就成軟腿萎膝了。
拳訣說:“勁起于腳,發于腿。”作為進攻性的弓箭步,如果出現軟腿萎膝現象,下盤出現支撐與后蹬無力,出擊也就無勁可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