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楊式太極拳喜愛者提出了"為什么楊式太極拳練的姿勢、套路長短、招勢名稱都有所不同"?這些問題,有必要做番詳細的解釋,以消除這些喜愛者們的疑惑,利于楊式太極拳的推廣。
一、 關于姿勢不同的問題
首先,我們來談談楊式太極拳為什么練的姿勢不同?
這個問題,不僅不練楊式太極拳的人有這樣提法,練其它拳而沒練過楊式太極拳的人也有這樣提法,還有不少初練楊式太極拳的人,凡看見和他練的姿勢不同的別式楊式太極拳,更是疑惑不解。
雖然主要原因是出于練習者的水平問題,但由此引發彼短此長、我是他非的門戶觀念,而形成鴻溝劃界、互相抵觸的現象,不能使各派很好地水乳相融、取長補短,交流、探討、挖掘、提高這一寶貴遺產,實為莫大的憾事。
出現上述三個提法,是不足奇怪的,因為各式之間的姿勢不同,確是客觀存在的,這也正反映了大家對楊式太極拳的愛好和關心。為此特作一番膚淺的解釋。
二、 套路長短不同的問題
其次,關于楊式太極拳套路長短不同的問題。這個問題比較簡明易曉,凡是練拳的人,都知道,拳的套路是由若干招勢編組叫做"路",再由幾個"路"合編一起叫做"套",倒裝一下句子合在一塊說,便成了"套路"。
"套路"的"長短"都是在其各拳種的原有基礎上,多加幾勢重復難度大的招勢,或在上下兩個招勢中間所運行的姿勢,又起了一、兩個招勢名稱。這樣,它自然就"長"了。
反之,它當然就"短"了。各家拳的套路,多數都講究"拳打一條線",各式楊式太極拳的套路,也是保持這個傳統路線的原理繼續流傳的。
楊式太極拳的教學,是因人誘導,分別對待。是根據學者的年齡、體格、知識水平等各自條件而決定教學題材和套路長短。或以舒展筋骨為先,或以培元養氣為主,或專務強身保健,或循序漸進內外兼修。
推廣簡化楊式太極拳,就是個例子,它的對象是老弱、病、殘,面對這些體格羸弱的人,所以就刪去原套路上的難度大和重復的招勢,以便學者簡單易學。
通過多年實踐證明,在強身保健、預防和治療某些疾病上,簡化楊式太極拳確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也不能片面地認為各式原有的楊式太極拳套路,就可以"靠邊站",把它送進博物館擯棄不傳了。這是極端錯誤的,要知道,各種學術都是由淺而深、由卑而高地才能繼續深造攀登高峰。
三、 著勢名稱的不同問題
楊式太極拳的著勢名稱,概括可分三個類型
一是觀察禽獸撲打、搏斗的姿勢動態、摹仿操習而得名。如白鵝亮翅、青龍出水、白蛇吐信,獸頭勢、野馬分鬃、一堂蛇、猿猴獻果、切地龍等勢。
二是限于時代背景,加上神仙威武的迷信色彩而命名。如:金剛搗碓、玉女穿梭等勢。
三是在教學當中,因授受兩方面的文化程度,方言方音聆會錯覺的關系,往往會產生以訛傳訛和聆會錯覺、似是而非的變名。
如:攬擦衣或懶扎衣與欖雀尾、白鵝亮翅與白鶴亮翅,六封四閉與如封似閉,初收和再收與手揮琵琶,掩手肱捶和掩手捶與搬攔捶,珍珠倒卷竄和倒卷肱與倒攆猴,抱頭推山與抱兔歸山,閃通背與海底針和扇通背等勢。
除了上述三個類型以外。其余就屬于第四個類型了。它是依據各勢運行或定勢的形狀而定名的,就不需要一一的舉例了。
楊式太極拳通過衍變過程,所呈現上述的姿勢、套路長短、著勢名稱的幾個不同,上面都作了具體的辯解。根據事物發展的規律,這種現象是必然的、應有的。
不論任何學術,經過一定時間地學練鉆研,是會有相當的心得和收獲。
只要是遵循原則,能促進各項學術的發展,完全可以根據個人的心得,打破常規地進行一些大同小異的改革。
所以說楊式太極拳也應如此,絕不能單從練的姿勢、套路長短、著勢名稱這些外表的異同來妄加指責,而應以其練的是否符合以意行氣、動靜適宜、內外一致、上下相隨……這些要求,才是甄別楊式太極拳練的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