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太極拳《拳論》說:“理不明,延明師;路不通,訪良友。”在我見到的楊式太極拳武館、武校中,有一大批曾拿過國家級、省級比賽冠軍、亞軍的楊式太極拳修煉者,他們基本上現在都是教練員,有的還任館長、校長等職。
但是由于理不明、路不清,不 知太極較高境界,所以當在比賽中拿到名次后,惰于練拳,給人有“苗青壯而未結穗”的感覺。睹此情景,實為惋惜。
從練拳與方法而言,可經歷以下四個階段
一、熟套路、明姿勢
套路是楊式太極拳的整套架式,姿勢是整個架式的動作結構。初學時主要側重于套路熟練,方位正確,同時適當注意姿勢的規范。
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后,套路已熟練,這時就必須讓“明”師去正架,側重于姿勢的正確,只有這樣才能牽動內氣。
因為楊式太極拳是動中求靜,以外有的動作去牽引體內的先天真氣。所以練拳時必須排除雜念,保持頭腦清靜,只有這樣才有利于收斂內氣,引得真氣先天之氣在體內鼓蕩。
《拳論》說:“靜養靈根氣養神。”所謂養根的“根”就是根本,即腎臟先天混元之真氣,也就是下丹氣、命根元氣,是人體的“發電機”,一切拳法,氣功都從此處進行開發。
怎樣才能引動內氣(真氣、元氣)?要求必須“靜”。怎樣才能“靜”?要求必須“松” 。這就是儒家所謂的“松而后可靜”。
二、全放松、調身法
在熟套路之后,這一階段主要糾正第一階段表現出來的毛病。為什么出現這種毛病?對“放松”理解不夠,腿的支撐力不足造成難以放松,所以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要早、晚堅持練樁功。
楊式太極拳老前輩們講:欲求高功夫,必須多站樁,站樁為換勁之根,習而久之,能使弱者變強,拙者化靈。所以拳諺有練拳不練樁,等于瞎晃蕩;樁功是個寶,健身技擊不能少;拳法無樁步,房屋無梁柱。
三、疏經絡、引內氣
經絡遍布周身,內連臟腑,外系肌表,溝通人體上下表里,是調節機體和內氣運行的通道。
俗語說人活一口氣,氣分為稟賦于父母的先天元氣(真氣),與飲食物化生的水谷之精氣,稱為內氣。還有口鼻吸入的大自然之氣,稱外氣。
《拳論》說:“氣者,生之本,經者,氣之路,經不通則氣不行。”又說:“以吾身自有之元氣,運氣吾身”,“以氣運氣,一氣貫通”。
以有形的動作,具體的一招一勢,通過放松、入靜等手段,配合意念與呼氣,由外氣(鼻呼鼻入)引動下丹田腎臟之真氣,日積月久內氣充足后沖貫百脈,使經絡暢通無阻。一開一合,內氣上下鼓蕩,達一氣貫通。
在第二階段的后期,體內已有內氣流動之感覺,練拳也有興趣,但這個感覺如波浪起伏,時有時無,時隱時現,經過一段時間,甚至會全然無有,這是經絡之氣通流不暢,機氣運行不利,內氣引動不力之故。
為解決這個問題,在第三階段一定要注意意念導引,即一舉一動先要意到,意到才能氣到,氣到才能勁到。在大腦意識的指揮下,以意運形,使內氣節節貫穿。
練拳有時會出現不順,自覺別扭等現象,可自行調整佳身法,以得勁為準。
練拳速度應慢不應快,做到一招一式,精力專注,活潑無滯,達外形盡量與內氣、意識保持一致。
即開內氣散布于四肢;合內氣下沉,氣沉丹田。這樣進一步練習一段時間,內氣就會自然暢通,僵勁、拙力也會慢慢克服,逐漸達到周身相隨,連綿不斷。
自己按拳勢要求練拳時,明顯會覺得隨動作開合,內氣上下鼓蕩有節奏,有規律地運行。
四、形合氣、環無端
形是拳架動作的外表,氣是內氣與外氣統稱。《拳論》說:“以心行氣,務令沉著,及能收斂入骨。”
又說:“以氣運身,務令順遂。”這就要求招勢都要注意以心意引氣,以氣運身,意到氣到,氣催外形。
此階段要求形、氣結合。用氣的方式是通過鼻呼鼻入外氣,加強意念,通過動作引動內氣,但呼吸要絕對保持自然,通過拳架動作的開合,使內氣周而復始,如環無端地在體內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