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醫學不斷地發展,但是,我們還是要相信中醫治療法,名老中醫的養生法寶是大家都想要知道的,究竟怎樣養生才是健康的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老中醫的法寶是什么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翁老介紹,中醫認為心動過緩與心陽虛、心氣虛關系大,如果您有以下癥狀,并且小心率長期在每分鐘60次以下,就要盡早就醫了。
心動過緩
1、辨在心與在腎:一般而言,初病在心,久病及腎。在心者以心悸為主,伴有自汗,背寒,舌質淡,苔薄,脈結代;在腎者多有腰酸,尿清長,或有淋漓不盡,畏寒肢冷,面浮肢冷,舌質淡胖,有齒痕,苔白,脈沉遲無力。
2、辨氣虛與陽虛:氣虛者表現為心悸,怔忡,自汗,疲倦乏力,舌淡,脈弱;陽虛者尚兼有畏寒肢冷,舌淡胖,有齒痕等。
五十營呼吸養氣法
中醫養氣法如同養精法一樣,遍及藥物、食養、針灸、導引、氣功各個領域。這里僅介紹一種簡單易行的五十營呼吸法。
中醫認為,人體經絡之氣一個晝夜12時辰要運行“五十營”,就是運行14條經脈50周。與此相應,為了符合營氣和衛氣的流動,呼吸就要放慢,6.4秒一次呼吸是正常的。呼吸放慢,我們脈搏漸漸也會放慢,生命進程也就放慢,壽命就越長。所以說慢呼吸,長壽命。五十營呼吸養氣法就是把呼吸放慢到6.4秒,并形成一種習慣。這里介紹一種順呼吸的方法:
第一是吸氣的時候腹部隆起,呼氣的時候腹部收縮,這叫做順呼吸。《老子》曾說過,天地就像一個風箱,人體在呼吸時如能做到腹部有節律的隆起、收縮,像是在拉風箱,就達到要求了。
第二是慢呼吸有四個要求,要做到四個字:深、長、勻、細。深,就是一呼一吸都要到頭;長,時間要拉長,要放慢;勻,要勻稱;細,就是要細微,不能粗猛。
還要注意:“吸人一大片,呼出一條線。”吸進去的是自然環境中的清氣,要吸入一大片,呼出來的是體內的濁氣,要慢慢呼出,呼出一條線。
動功的“五心養神法”
動功的“五心法”,是取人體的五個中心穴位進行按摩。一是頂心,在頭的正中間,即百會穴。要經常用掌心按摩它,因為這是諸陽之匯,向下按有醒腦降血壓作用;二是胸的中心,叫膻中穴。
捶打它可以驅散心中的悶氣、抑郁之氣,改善心肺血液循環。現代科學發現,人老是從胸腺開始衰老的,所以經常捶打這里,有延年益壽的作用;三是腹的中心,就是在下丹田的位置。下丹田乃生命的先天之本,要護養好。
每天早晨晚上按摩,少則2次,多可4次,順時針60下,逆時針60下,讓下丹田有溫熱舒適的感覺;四是手心,手心就是勞宮穴的位置,是心包經上的穴位。經常按壓手心勞宮穴,有強壯心臟的作用,長期堅持可使心火下降;五是腳心,也就是涌泉穴。
準確地說,涌泉穴在腳底中線前1/3與后2/3交界凹陷處。每晚臨睡前半小時,先擦熱雙手掌,然后右掌按摩左涌泉,左掌按摩右涌泉。可使心火下降,腎水上升,促使人體能量與物質的轉化平衡,首先見到的效果是治療失眠。
本期嘉賓介紹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國家重點中醫基礎研究(“973”)專家組成員、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藥評審專家、中華中醫藥學會臨床藥理學會副主任委員、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保健學會理事、中國醫藥信息學會心功能學會常委、北京疑難病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微循環學會理事、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中國藥物警戒雜志》副主編、《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雜志》編委。
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心血管病研究室主任、臨床藥理基地主任。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臨床、科研、教學及臨床藥理工作45年。出版《中藥臨床藥理學》、《活血化瘀治療疑難病》等學術論著十多部,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
曾獲2003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及省部級、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中醫科學院等各級科研成果獎二十多項。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