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缺血是許多人都會出現的情況,如果不好好進行調理,對自己的身體健康是非常不利的。那么日常生活中下肢缺血的癥狀有哪些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隨著北京電視臺養生堂全集節目陳忠專家來了解一下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下肢缺血的癥狀
早期
在早期主要因為下肢血管缺血,血液不能正常到達肢體末端,就會導致一系列的血管、神經缺血的表現。
半數患者沒有明顯不適,僅有下肢畏寒、發涼,受寒后疼痛或下肢麻木、乏力、酸痛、沉重,部分可表現為足趾蟻行感。
待缺血進一步發展,患者將出現間歇性跛行,這也是下肢動脈缺血的典型癥狀。
下肢缺血的患者,往往走一段路就覺得小腿肚痛,需要停下來,休息一段時間,休息的越是頻繁說明缺血越是嚴重。
靜息痛期
缺血進一步加重,病變血管已經無法滿足靜息狀態下的肢體供血,休息的時候下肢也出現了疼痛。
患者通常在夜間或平臥時即出現不適,部分患者屈膝可緩解疼痛,長期將導致膝關節僵硬,皮膚蠟紙樣改變,趾甲生長緩慢且變形增厚,患足潮紅,小腿肌肉萎縮。
潰瘍/壞疽期
病變血管已經無法滿足肢體皮膚基本的新陳代謝。表現為足趾紫紺、皮膚發亮,局部腫脹或水泡,自發性潰瘍、壞疽。
生活中發生一些其輕微的外傷就可以加重局部潰破。還會發生壞疽多為干性壞疽,合并感染可產生濕性壞疽并加速足趾壞死。
本期嘉賓介紹
陳忠
男,中共黨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血管外科主任教授。
1984年畢業于首都醫科大學。同年被分配到北京安貞醫院工作。現已從事血管外科專業近三十年。先后從師于我國血管外科專家汪忠鎬院士和吳慶華教授。有深厚的血管外科臨床基礎和實踐經驗。1998年曾赴當時國際一流的德國杜依斯堡圣約翰醫院及紐倫堡公立醫院血管外科進修學習并進行學術交流。
熟練掌握各種血管外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介入治療及手術治療。擅長胸、腹主動脈瘤、主動脈B型夾層、頸動脈瘤、頸動脈體瘤及各種周圍動脈瘤的手術及血管腔內治療;各種類型大動脈炎特別是頭臂動脈型、腎動脈型、主動脈型和混合型大動脈炎的血管腔內和手術治療;布—加氏綜合征的血管腔內和手術治療等;各種動脈硬化閉塞癥(如:腹主動脈、髂動脈、股動脈、腘動脈、頸動脈、鎖骨下動脈、腋動脈、腎動脈等各部位的狹窄和閉塞)的血管腔內和手術治療;并在血管腔內技術和手術相結合治療動脈閉塞性疾病方面有自己的獨到見解,盡量用小的創傷達到好的治療效果,臨床應用取得良好的效果,受到廣大患者的歡迎和贊譽。
從事首都醫科大學醫學系和預防醫學系臨床教學工作十余年,并多次獲得“優秀教師”和“三育人標兵”稱號,培養全國各地進修醫師數百名,包括來自美國、泰國、朝鮮等國留學生二十余名。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