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是非常痛苦的,生活中出現腹瀉一定要積極進行相關的調理,這樣對身體的健康才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也要避免一些常見的誤區。那么日常生活中腹瀉的誤區有哪些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隨著北京電視臺養生堂官網節目趙榮萊專家來了解一下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腹瀉的常見誤區
當腹瀉出現的時候,一定要采取正確的止瀉措施,不然對身體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們要對常見的誤區有所了解。
誤區一:有腹瀉就用止瀉藥
一般導致腹瀉的原因為三大類
1.腸道感染
病毒、細菌、寄生蟲等感染。
2.食物中毒
進食由細菌毒素污染的食物所致。
3.功能性腹瀉
功能性腹瀉也是腹瀉常見的一種,當腹部受涼、大量冷飲、刺激性飲食和食物過敏的時候,往往都會出現功能性腹瀉。
如果是功能性的腹瀉,抵抗力比較強的人,排兩次就會好也可以不用藥;但是老年人和孩子,出現脫水癥狀時,可以考慮用止瀉藥;對于非感染性的,比如說沒有膿血便,沒有全身發燒,可以適當用藥;對于感染性的,好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不管病因為何,發病初期腹瀉本身是身體對疾病的一種保護機制,此時應把毒素和一些壞死的細胞排出去,如果導致腹瀉的治病源排不出去,人體吸收進去就會有全身癥狀和中毒的癥狀,嚴重的會帶來梗阻的嚴重后果。如果這個時候用止瀉藥,把排出去的通道給堵了,無疑是“閉門留寇”。
誤區二:腹瀉就是炎癥,該吃消炎藥
許多患者一有腹瀉,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吃消炎藥,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對的。使用抗生素有嚴格的規定,有些腹瀉不需要服用抗生素,抗生素對其無作用,如病毒性腹瀉、功能性腹瀉、功能性消化不良、食物中毒。
消炎藥就是臨床上說的抗生素,有好的一面,當然也有壞的一面,好的方面就是有著非常好的殺菌作用,但是會導致胃腸不良反應。
誤區三:吃去痛藥緩解腹瀉疼痛
服用止痛藥雖然會把癥狀止住,但會掩蓋或加重病情。止痛后,不讓腸道蠕動,會導致腸壁整個蠕動功能的癱瘓。要是闌尾炎,上腹嘔吐,下腹腹瀉,一旦吃了止痛藥,掩蓋病情,可能會導致穿孔或更嚴重的問題。
臨床上治療腹痛有一個原則
病因沒明確時不能使用止痛藥,避免掩蓋病情。現在臨床上常用的止痛藥不外乎兩種,一種是解熱鎮痛藥,還有一種解痙止痛藥。
解熱止痛藥在正常情況下,會對胃黏膜有損害作用,如果是在胃腸道黏膜有炎癥的時候服用這種藥,會加重病變,使腹瀉加重。
解痙止痛藥通過使肌肉松弛達到止痛的效果,但是肌肉一松弛,腸道的蠕動就會減慢,起到止瀉作用,但過早止瀉,會使毒素和細菌的排泄受到抑制,使病情慢性化。
誤區四:嚴重時吃藥,停止時就停藥
少數腹瀉患者常依癥狀服藥,即腹瀉重時多服藥,腹瀉輕時少服藥,稍有好轉就停藥。這樣做很容易造成治療不徹底而使腹瀉復發,甚至轉為慢性腹瀉,給治療帶來困難。
因為吃藥后腹瀉止住,只是急性炎癥消退,腸胃功能尚未恢復。胃腸道功能恢復需3~5天時間,所以千萬不要腹瀉止就停藥,要等癥狀都好了,兩到三天再停藥。
如果是感染性的腹瀉一定要在大便培養細菌轉陰以后才能停藥。
誤區五:腹瀉時多喝水,補充丟失水分
腹瀉時,補充水分必要,但有原則,應補充含有電解質和營養成分的水。不能喝白開水,因大量補單純的水,容易導致水中毒,甚至出現腎功能不全和腎衰竭。
臨床上可以口服鹽液,包括一千毫升水加一平勺的鹽,加四滿勺白糖;或加500毫升的米湯,加上1.5克到2克的鹽,這樣補水同時,又補充身體所需要的電解質。
如果是較嚴重脫水,比如伴有頭暈、皮膚干燥等則必須要到醫院里打點滴來補液。
本期嘉賓介紹
趙榮萊
男,1954年畢業于浙江大學醫學院,1964年參加北京市第二期西醫學習中醫班,自1966年至今在北京中醫醫院工作,任副主任、主任醫師。 趙榮萊先生1978年至1990年任北京市中醫研究所副所長。歷任北京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胃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老教授協會醫藥專業委員會理事、《北京醫學文庫》編委、中國中西醫結合脾胃雜志常務編委、《北京中醫》雜志編委。獲國務院伴發有突出貢獻證書及政府特殊津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認定為全國名中醫。北京市中醫研究所碩士生導師、北京市中醫高徒生導師。主編學術專著兩部,發表論文170篇,獲北京市衛生局及北京市科技成果獎26項。1978年領導并組織“電子計算機中醫專家診療系統”課題的研究,是國內第一個將中醫臨床實踐與電子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跨學科課題,其成果獲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獎。
趙榮萊先生擅長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食管、胃腸、肝、膽胰、腎臟疾病及各類虛證。療效顯著,受到廣大患者的好評,先后在健康報、健康咨詢報、北京日報、北京電視臺、中央電視臺“中華醫藥”等刊物及欄目中被介紹。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