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就已經來到了秋季,秋季天氣越來越涼,我們的胃口也越來越好,所以也是我們滋補身體的好時候。那么究竟應該如何滋補呢?那就讓我們一起隨著姜泉專家來了解一下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秋季如何滋補
初秋調理脾胃
初秋是調理脾胃的好時間,所以應該進行適當的進補。
調理脾胃功能,力爭將炎夏留下的倦怠乏力、胃口不佳等癥狀盡快消除,為進補打好基礎,謂之“底補”。
現代醫學認為,在秋季的調整適應階段,應防止驟用補品導致難以消化吸收,從而引發腹瀉等疾病。遵循的法則一是益氣養陰、氣陰雙補,二是防止燥邪入侵。
調理脾胃好選擇一些,比較容易消化的食物,還要有潤肺生津的作用。
如奶制品、魚、瘦肉、禽蛋、豆類、新鮮蔬菜、蓮藕,輔以蘿卜、番茄、銀耳、梨、柿子等。其中,蓮藕為上品。
蓮藕含大量淀粉、蛋白質、維生素B、C和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鈣、磷、鐵等礦物質,肉質肥嫩,白凈渾圓,口感甜脆。
生食能涼血散淤,熟食能補心益腎,男女老幼皆宜。食法很多,簡單的有炒藕絲、炸藕夾等。
中秋滋陰潤肺
到了中秋的時候,空氣濕度越來越低,空氣逐漸干燥,對肺的侵害也漸趨嚴重。
故進入仲秋后,應當滋陰潤肺。食物有芝麻、百合、梨、木耳、蜂蜜、蘿卜、甘蔗、蓮藕、菱角及大部分蔬菜。
涼爽的氣候使人胃口大開,鴨肉、海參、雞肉便成為餐中佳肴,牛肉、鴿肉等平和之品也可適當開禁。不過,對于羊肉、狗肉等溫熱食物,除非陽虛體質者,還是要盡量少吃。
菱角營養豐富,易消化吸收,具有健脾養胃、補腎養血之功。
菱角中的碳水化合物高達34.6%,而脂肪僅占0.2% ,并含有豐富的鈣、鐵、磷和維生素,不易使人發胖。將菱角和瘦肉或牛肉共煮,味道既鮮美,又能緩解神經痛、頭痛、關節痛和腰腿痛等癥。
也可用菱角200克,紅棗10克,花生30克,加入紅糖適量,做成“大補湯”,適宜體虛老人、脾胃虛寒的產婦、貧血以及氣管炎患者。
晚秋墊底冬補
晚秋進補有兩大意義:一是深化秋補,二是為冬補打基礎。此時,人體精氣開始收藏,進食補養之品易吸收儲存,有助于增強體質。除上述素食外,可適度增加葷食量,如雞肉、牛肉、豬肝和魚肉等。
素食中菊花值得推薦。簡單的用法有菊花茶、菊花酒(干菊適量泡于低度白酒中,24小時后飲用)、菊花粥(粳米100克,加水煮粥,將熟時,加入菊花煮開);稍復雜一點的有菊花肉絲、雞絲、豬肝湯等。
從為冬補墊底的角度看,中藥芡實為佳選擇。芡實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鈣、磷、鐵、核黃素和維生素C,具有滋養強壯、補中益氣、開胃止渴、固腎養精等多種功能。
做法也可不拘一格,如將之與瘦肉或牛肉共煮,或芡實60克,紅棗10克,花生30克,加紅糖適量燉湯。
本期嘉賓介紹
姜泉
女,廣安門中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擅長:風濕類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的診治,碩士研究生導師,1983畢業于山東中醫藥大學,同年分配至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工作至今,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曾在北京協和醫院免疫科進修一年,主要社會兼職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秘書長、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獎評審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議人等。
一直從事中醫風濕病的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在23年的臨床實踐中,摸索出獨特的治療方法,取得了很好的臨床療效,運用中西醫的診斷治療優勢,在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干燥綜合征”、“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痛風”等疑難病癥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較強的專業技術能力。近年來,重點開展中醫臨床治療和療效評價研究,主要以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中醫治療有優勢的病種為主,總結分析中醫臨床治療數據,尋找中醫證候分布規律和有效的治療方案。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