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臨床上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查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來確定是不是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
目前認為正常IMT值應小于1.0毫米,IMT在1.0至1.2毫米之間為內膜增厚,1.2至1.4毫米之間為斑塊形成,IMT大于1.4毫米為頸動脈狹窄。
如果體檢報告顯示頸動脈內膜增厚或頸動脈斑塊形成,則提示全身動脈粥樣硬化形成。頸動脈斑塊的出現明顯增加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周圍血管疾病如下肢動脈硬化癥的危險。
研究表明,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每增加0.1毫米,心肌梗死危險增加10-15%,卒中危險增加13-18%。尤其是超聲顯示低回聲的軟斑塊即不穩定斑塊,更容易脫落導致腦卒中。
造成頸動脈斑塊的原因
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均可導致頸動脈斑塊形成,如年齡、性別、家族中有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高總膽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癥、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吸煙等。如果存在以上多項危險因素,出現頸動脈斑塊的幾率會明顯增加。
頸動脈斑塊的危害導致腦梗死
頸動脈斑塊是由于多重危險因素導致的頸動脈血管壁損傷、血流中的有形成分聚集所形成的團塊狀結構。這有點類似廚房下水道中積存的油污,時間久了會導致下水道堵塞。
頸動脈斑塊的危險不僅僅在于長大后堵塞局部的頸動脈,這畢竟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
頸動脈斑塊的危險主要在于不穩定斑塊,也就是在血管壁上不牢固容易脫落的斑塊。當斑塊整塊或者部分脫落后就成了血流中的栓子,隨血流到達大腦堵塞遠端腦動脈,導致栓塞事件。
根據堵塞血管的大小及堵塞的時間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小血管堵塞癥狀較輕或者無癥狀,大血管堵塞會導致突發的偏癱、失語等癥狀。堵塞時間短的,會出現一過性的言語不清、頭暈、肢體麻木或者無力。
既然頸動脈斑塊這么危險,要預防腦梗死,就必須重視頸動脈斑塊的預防,要根據頸動脈斑塊的具體情況決定治療的強度和療程.
已經患有腦梗死的朋友更應當定期復查頸部血管超聲,追蹤斑塊的大小及穩定情況;健康體檢時好篩查頸部動脈超聲以盡早發現頸動脈斑塊;懷疑腦血管病的朋友一定要篩查頸部動脈超聲。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如何處理頸動脈斑塊
積極控制危險因素:如高血壓患者應將血壓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建議使用長效降壓藥物,好是一天口服一次的降壓藥物,尤其不主張使用短效硝苯吡啶(心痛定)長期降壓;糖尿病患者應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圍;根據個體的情況使用降脂藥物,將血脂降到理想水平等。
改變不健康生活方式:飲食上每天保證400克的蔬菜和水果,多吃谷物和豆類食品,盡可能減少含脂肪多的食品如雞蛋、肥肉等的攝入,每天食鹽量應小于5克,尤其對高血壓患者目前主張每天食鹽量應小于2.3克;
戒煙、控制飲酒,男性平均每天飲酒量不應超過20-30克酒精含量,女性不應超過10-15克酒精含量;
通過減少飲食的熱量和增加體育運動減輕或控制體重。堅持每天至少30分鐘的體育鍛煉如散步、慢跑、太極拳、上樓梯、騎自行車等;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態也十分重要,要保持積極樂觀、豁達和輕松的心情,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知足常樂。
藥物治療:根據個人具體情況可選擇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亦可使用控制和減緩頸動脈斑塊進展的藥物,目前經臨床研究證實有效的藥物有他汀類降脂藥物如阿托伐他汀,以及普羅補考和葉酸等。
手術:嚴重的頸動脈狹窄有時需要做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或支架手術。
定期體檢:定時查體可觀察斑塊的大小和性質,并及時咨詢神經內科醫師,調整藥物,以控制病情發展。
本期嘉賓介紹
男,1966年7月出生,1990年第三軍醫大學畢業后于解放軍總醫院普通外科工作,1996年于軍醫進修學院碩士畢業,2000年參加歐洲腔內血管外科學習班,2003年至2004年在澳大利亞紐卡索醫學院及悉尼大學進修血管外科。現任解放軍總醫院血管外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是“總后十大學習成材標兵”,“總醫院學科帶頭人苗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