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大家都知道,生活中有很多人會用艾草來治療一些病痛,孕婦用艾草還有保胎的功效。而如意金黃散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它的作用也很多,是不錯的中成藥。下面就讓張蒼專家來講講艾草和如意金黃散的作用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艾草的功效及作用
艾草有很好的調理女性月經的作用,還能止血,對我們的五臟有很好的調理功效。
《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針灸。
故又被稱為“醫草”,臺灣正流行的“藥草浴”,大多就是選用艾草。關于艾葉的性能,《本草》載:“艾葉能灸百病。”
用艾草能治療很多的疾病或者病痛,對我們的身體很有好處。
說明用艾葉作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
現代藥理發現,艾葉揮發油含量多,1.8-桉葉素(占50%以上),其他有α-側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
風干葉含礦物質10.13%,脂肪2.59%,蛋白質 25.85%,以及維生素A、B1、B2、C等。灸用艾葉,一般以越陳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說法。
很多女性會經常使用艾草來治痛經或者保胎等等。對治療一些風濕性關節炎還有非常好的功效。
因它可削冰令圓,又可炙百病,為醫家常用之藥。現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
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這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門前掛艾草,一來用于避邪,二來用于趕走蚊蟲
長期使用艾草葉的副作用:如果揮發油(香味成分)使用過多,對神經會有抑制。
苦燥辛散,能理氣血、溫經脈、逐寒濕、止冷痛,為婦科要藥。用治脘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等證,如艾附暖宮丸。
炒炭止血,可用治虛寒性月經過多,崩漏帶下,妊娠胎漏,如膠艾湯。本品搗絨,制成艾條、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溫煦氣血。煎湯外洗可治濕瘡疥癬,祛濕止癢。
如意金黃散作用
中成藥組成
天花粉、姜黃、大黃、黃柏、白茫、天南星、陳皮、蒼術、厚樸、甘草。
中成藥功用
清熱解毒,散閼,消腫止痛。用于癰疽瘡瘍腫毒、丹毒、流注等屬陽證、實證者。亦可用于跌訂損傷。現代多用于癰、癤、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體表淺部膿腫、急性蜂窩組織炎、多發性轉移深部膿腫、軟組織損傷、肢體外傷等。
中成藥劑量
散劑:15克/袋,外用,紅腫、煩熱、疼痛,用清茶調敷,漫腫無頭,用醋、蔥或酒調敷,亦可用植物油或蜂蜜調敷,1日數次。也可用80%白凡士林調成軟膏(名金黃膏)外敷。
注意
癰疽瘡瘍已潰之創口、陰疽者忌用。外敷面積好超出腫脹范圍,且中間留孔,使之透氣及使腫勢集中。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張蒼
男,1996年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系中醫專業,獲學士學位。2007年獲中醫外科學臨床醫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科分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周圍血管病分會常委。
現為副主任醫師,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皮膚病誤案四則例析》、《天麻鉤藤飲治療脂溢性脫發經驗》、《陳氏宣暢三焦法治療皮膚病經驗》、《呂培文治療慢性難愈性皮膚潰瘍思路初探》、《動脈硬化閉塞癥中醫治療淺探》、《益氣活血法治療慢性下肢靜脈水腫》等學術論文10篇。參加整理王玉章經驗集《王玉章皮外科及腫瘤證治精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