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練瑜伽的行列。但是對于很多練習瑜伽的人來說,很容易陷入偏執的誤區。認為這樣做才是對,那樣做是錯,然而瑜伽是不是你想象中的這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練習瑜伽的五個誤解。
第一個誤解:哪個老師教的對?
經常接受不同老師教學的人應該發現,每個老師的教學風格都不一樣,所以每個動作也不盡相同。
甚至教學很久的老師自己也會改來改去,讓以前的學生跟后來的學生學到的會有差別,連聞名全世界的印度Iyengar大師都有這樣的情況,何況是一般老師。
其實不管到哪里練,每個老師講的答案都對,認真的老師講的是他認真的發現,不認真老師講的是他從他老師那里copy來的心得,不管是哪一種,學瑜伽的人都不要執著。
所以,你一定要擺正好你自己的心態,不要動不動就鉆牛角尖。
第二個誤解:努力練就會進步?
相信十個練瑜伽的人里頭,一定至少有一個想真的把瑜伽練得很厲害的,但未必一百個人里頭就會出現十個瑜伽高手,為什么呢?因為大部分的人都受傷還有累積很多挫折感而退出了。
道理很簡單,這個身體不能過勞的。當您想特定加強身體某些部位時,就有可能增加該部位勞損的機會,這樣遲早要受傷練出問題的。
時常聽到人家說受傷是家常便飯,我很不以為然,我們的身體養護得來不易,要讓它受傷卻不難,每次一受傷就要痛苦好幾個星期,不但修養時不能繼續練習,而且只能恢復原來的七八成,所以一堆人放棄練瑜伽就是如此。
其實身體每個部分都是需要鍛煉的,不可以偏心的,認為哪個部位需要特別的鍛煉。
再來身上的韌帶就屬背部與腿部的粗厚,所以不容易鍛煉,花個三五年都不覺得奇怪。只要每次用心的練而不是用力的練,就不必擔心效果不彰。
柔軟不一定靠拉筋,像我自己拉筋效果就不好,時常都是做體位法時心夠靜夠沉,偶爾心里忽有所悟,平時硬緊的地方頓時就松軟了。
所以與其每次努力的練習,不如把練習次數增加,但每次練時抱著無所求的心態去練,把心放空,身體才會柔軟。
第三個誤解:日新月異的體位法就是酷?
有些人學習瑜伽,把體位法認為是瑜伽的全部,所以以收集各種體位法為樂,甚至喜歡自創或者修改體位法。
我還聽過某些老師上課時惜教體位法,不愿意教太多,怕把自己知道的體位法教完了學生就不來練了,所以這種老師每堂課暖身就花掉半小時,練幾次拜日式,再復習一下之前教的,這樣一堂課只要教一兩招新的就時間到了,真的很匪夷所思。
勝王瑜伽(Raja Yoga)的八步功法里頭,體位法只占其一,現代人難以學習到摸不著邊的心靈課程,所以便把八分之一的體位法認為是全部的瑜伽,這是錯誤的觀念。
這個關鍵也在老師的功力,并不必要去創新動作,目前知道的體位法已經太多了,根本練不完。如果老師自己沒有體會到各個層次的心得,那能教出來的當然有限。
好的教學是看教練對體位法的了解程度,而且好教的都是外面書籍影片可以看到的招式,這樣學生才方便復習記憶,而且更容易發現不同教練之間對動作要求的差異,這樣更能體會每個教練的用心。
第四個誤解:練瑜伽就是要把身體拉得很柔軟?
臺灣練瑜伽的人很重視柔軟度,國外的瑜伽體位法則講求均衡發展。
我相信,正確的練習,身體一定柔軟,但也會有力氣,不過這個力氣不是把肌肉練的很大一塊的肌力,練得好的瑜伽士反而應該是像古人講的一樣仙風鶴骨,身體看起來瘦弱輕飄飄的。
有些人身體氣血不足,筋肉強度不夠,一拉就容易受傷,或者先天身體就硬,這些人進步的慢,強調拉筋只會讓他們失去信心,如果因此放棄不練就更可惜。
或者把筋拉松了,看起來好像很柔軟,其實身體不見得跟著變強壯,韌帶是支撐身體進行各種姿勢、站立、運動的重要組織,把它拉松了,怕不牢固而又去加強肌力,這恐怕不是強調身心合一的瑜伽練習,而是鍛煉身體而已。
第五個誤解:要如何讓身體柔軟?
我時常認為,柔軟度跟關節韌帶沒有絕對關系,人體有七成是液體,所以練柔軟度不要從僅有三成的固體下手,這樣成功率才會提高。許多體位法可以導引運動到內臟,刺激大小腦分泌出各種有益身心的腦內啡。
這種互動練的夠、體會的好,身體自然會柔軟了,加上放松,身心自然轉變健康,就算筋沒拉開也是好處多多。
人體有一個特性,就是會左右X狀交叉對稱,也與左右腦有關連。我們的身體是被用的,以什么方式用它,時間久了它就會有固定的慣性出現。
只要以耐心繼續練習,不把它當作一回事,也不要妥協就會克服。如果心里把身體僵硬當作煩惱,采取對抗的心態,它就會更作怪不聽話。
只要繼續練下去,并且真的體驗到放松與寧靜,那么這個煩惱就會慢慢降低。其過程跟克服心理問題幾乎是一樣的。
回過頭來,也不要以為身體柔軟瑜伽就練的好,應該要把身體健康當作成就,這樣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