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他瑜伽關鍵體式全解
規律練習瑜伽對骨質大有裨益,因為在練習中會有來自不常見的各個方向的健康的壓力施加于骨上。這會加強骨骼,骨對壓力的反應產生沉積鈣質來重塑骨的內部結構。
骨質疏松時骨密度下降。這和年齡以及更年期婦女雌激素降低有關。研究顯示,堅持某種形式的練習會維持骨密度的正常。
通過有意識地收縮和放松骨骼肌將身體帶到各種瑜伽體式中。
骨的形狀反映了它的功能,瑜伽運用了每塊骨的特有潛力,運用長骨的杠桿作用深入體式,扁骨(和它相伴的核心肌肉)來加強穩定性,短骨類椎體來承受重量。
瑜伽體式稱為asana,梵文解釋為:舒適的或是毫不費力的體式。當我們將骨骼的長軸和地心引力保持在一個方向時,瑜伽的體式應該是幾乎毫不費力的。
這就減低了保持體式時肌肉所耗費的能量。如站立體前屈(utthanasana),股骨和脛骨的長軸應該和地心方向一致。至善坐(siddhasana),脊柱的長軸和地心引力一致。
應用肌肉力量來帶動骨骼進入和保持一個體式會使肌肉負擔很重。如果掌握了地心引力與骨骼的關系,在練習時就不再需要肌肉的力量(或減少很多)。
單腿內收直棍式(Eka Pada Viparita Dandasana)連接上下附屬骨骼使中軸骨骼產生了運動,后灣體式刺激到脊神經。
山式(tadasana)
脊柱側彎是脊柱向側偏伴隨旋轉的一種脊柱畸形疾病。大部分脊柱側彎是原發性的,其他包括先天性和神經肌肉型脊柱側彎。
關節軟骨覆蓋在關節的表面,使兩端的骨能順滑運動,施加過多的壓力在脆弱的軟骨上會損傷它,終導致關節炎。
每個動作都有一個相等且相反的反作用力。肌肉收縮和重力產生相對的力并且相遇在關節的表面。關節在不吻合狀態下的運動會使壓力擊中在很小的表面區域。
很大的力量集中在很小的關節軟骨上會造成它的損傷,甚至不可逆轉的改變。一些瑜伽體式有可能會使關節錯位或者不吻合。
要避免這種傷害:1利用每個關節能提供的大活動區域;2對關節的保護是讓它們在本身結構的有限范圍內運動。
樹式(vrksasana)
鍛煉了左右股骨頭在髖臼的角度,膝蓋髕骨對脛骨形成垂直的壓力。
髖關節的球窩形態比膝關節的鉸鏈形態活動的范圍更大,蓮花式(padmasana)需要髖關節做很大程度的外旋已使腳能放在對側的腿上。
如果用膝關節來達到這種外旋的程度就會造成不吻合的狀態,造成一種非正常的關節應力分布,損傷膝關節內側的組織結構。因此很關鍵的是首先要使球窩狀的髖關節充分旋轉來保護鉸鏈狀的膝關節。
站立前屈(Ultthanasana)
站立前屈(Ultthanasana)的練習將上半身的重量通過背部的韌帶傳到骨盆,這牽拉骨盆前傾,并使坐骨結節轉向上,被動地拉伸腘繩肌(腿后肌群)。
骨盆和髖部的韌帶的形態反映了它們的功能。骨盆的韌帶致密強勁以實現這些關節的負荷功能。
髖關節的韌帶形態則是起到在行走和跑步時保持髖部的穩定性。
前髂股韌帶是髖關節的一部分并起到穩定髖關節的作用。當股骨伸展外旋時它們被拉緊。
當股骨屈曲并內旋時它們放松。它們的緊張限制了髖關節在跨步和分腿前彎體式(座角式)時的伸展。這中限制可以用骨盆的前傾和股骨的內旋來克服。
和髖部致密的韌帶不同,肩部的盂肱韌帶結構很細。
它的形態設計是為了保證肩關節在很大的范圍內活動。下盂肱韌帶是三組盂肱韌帶里重要的一組,當肱骨外展和外旋時下盂肱韌帶是拉緊的。
運動是由施加在關節上的各種不同的力決定的。這些力由肌肉產生,肌肉的形狀、起點(肌肉在骨近側的附著點)、止點(肌肉在骨遠側的附著點)則影響了身體不同姿態。
主動肌
這些肌肉的收縮使關節進行某些運動。屈膝時腘繩肌起主動作用。
協同肌
在主動肌發火作用時幫助并協作產生同樣作用的肌肉,但通常這些協作并不一定有效。髖關節屈曲時腰肌起協同作用。
拮抗肌主動肌
拮抗肌主動肌收縮時拮抗肌處于放松狀態,對關節的運動產生相反的作用。
股四頭肌
股四頭肌(大腿前側)就是在腘繩肌產生力屈膝時起到拮抗的作用。當伸直膝關節時,股四頭肌起主動作用而腘繩肌則起到拮抗作用。
肌腱
肌腱使肌肉附著于骨骼,傳遞肌肉產生的力量,運動關節。
肌腱也有感覺神經來和大腦反饋關于肌肉張力和關節位置的信息。肌腱和韌帶有一定限度的伸展力但不收縮。
練習瑜伽提高肌腱和韌帶的柔韌性。在溫度較高的房間里這個作用更明顯。練習者不應該伸拉肌腱或韌帶至超出它們的正常長度,否在會引起傷害。
單腿站立的樹式(vrksasana)
髂肌和臀中肌為單關節肌肉,因為它們起始于髂骨另一端附著在股骨近段,跨過(和運動)僅僅是髖關節。
這個體式中髂肌和臀中肌對于站立腿的髖關節起到穩定作用。腰方肌、腰肌、股直肌和縫匠肌則為多關節肌肉,它們都跨過(和運動)不止一個關節。這些肌肉對彎曲的這條腿起到彎曲、外展和外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