蟶子在軟泥灘上挖穴生活,潛伏的深度隨季節而不同:夏季溫暖,潛伏較淺;冬季寒冷,潛伏較深。平時潛伏的深度大約為體長的5~6倍,深可以達到40厘米,約為體長的10倍。如果我們在海灘上看到相距不遠的兩個小孔,用長鉤觸動一下能噴出少許海水來,那么底下一定有蟶子。
這兩個小孔就是蟶子兩個水管伸出的地方。蟶子的大小可以從兩個小孔之間的距離推算出來,其體長約為兩孔距離的2.5~3倍。
炎天是盛產蟶子的季候。蟶子常見的一種叫長竹蟶,兩殼形似長竹筒,因此而得名。黃縣龍口等地稱為“海指甲”,海陽則叫它為“鮮子”,是炎天佐酒的好菜。蟶肉可以拌涼菜,宜夏令。
“油爆蟶舌”即取料于蟶子的長足部分烹制。其特點為脆嫩滑軟。此外還可制“苜蓿蟶子”、“肉片蟶子”等多種菜肴。另外,用蟶子氽湯,制面鹵也是非常鮮美可口的。
在東北,尤其在大排檔,說蟶子,知道的人不多,但一說小人仙,就都知道了。在東北尤其黑龍江,較小的蟶子統稱為小人仙,經常以鹽水、辣爆等快捷做法而著稱。
蟶子,學名縊蟶,屬軟體動物,系瓣鰓綱,真瓣鰓且、竹蟶科,貝殼脆而薄呈長扁方型,自殼頂到腹緣,有一道斜行的凹溝,故名縊蟶。蟶子肉味鮮美,營養價值高。溫州沿海的蟶子很獨特,閩南語“湯”,俗稱“海里的人參”。
一、營養價值
蟶肉含豐富蛋白質、鈣、鐵、硒、維生素A等營養元素,滋味鮮美,營養價值高,具有補虛的功能。蟶肉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經測定,每100克鮮肉,含蛋白質7.2克,脂肪1.2克,碳水化合物2.4克,糖3克,鈣133毫克,磷114毫克,鐵227毫克,熱量200千焦。
蟶子還有一定的醫藥作用。蟶肉甘、咸寒,用于產后虛寒、煩熱痢疾,殼可用于醫治胃病,咽喉腫痛。
蟶干是蟶子的曬干的干貨,蟶干是個很有營養價值的食物,含豐富蛋白質、鈣、鎂、鐵、硒、維生素A等營養元素。蟶子肉味甘咸、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一定的食療作用,補陰,清熱,除煩,解酒毒等,對產后虛損,煩熱口渴,濕熱水腫,痢疾,醉酒等也有一定治療作用。
但是脾胃虛寒、腹瀉者要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