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魚是什么
嘎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鲇形目,鲿科,嘎魚屬。學名黃顙魚,又名黃公靈、黃牯頭、黃骨聰、昂公魚、葛格燕、黃骨魚、黃丫頭、黃鴨叫、黃沙古、翁公魚、鋼針、戈艾、吱戈艾、黃刺公、疙阿、疙阿丁、嘎牙子、昂刺魚、黃牛、黃鰭魚、三槍魚、黃刺骨、黃牙鯁、王牙、黃嘎牙、刺疙疤魚、刺黃股、黃蛟、汪丫魚、毛泥鰍、黃骨魚、彎丫、昂刺、錐子等,廣布于中國東部各太平洋水系。
在靜水或緩流的淺灘生活,晝伏夜出。體長123-143mm,雜食,主食底棲小動物、小蝦、水生小昆蟲等。4-5月產卵,親魚有掘坑筑巢和保護后代的習性。在生殖時期,雄魚有筑巢習性。
嘎魚體長,腹面平,體后半部稍側扁,頭大且扁平。吻圓鈍,口裂大,下位,上頜稍長于下頜,上下頜均具絨毛狀細齒。
眼小,側位,眼間隔稍隆起。須4對,鼻須達眼后緣,上頜須長,伸達胸鰭基部之后。頜須2對,外側一對較內側一對為長。
體背部黑褐色,體側黃色,并有3塊斷續的黑色條紋,腹部淡黃色,各鰭灰黑色。背鰭條6~7,臀鰭條19~23,鰓耙外側14~16,脊椎骨36~38。
背鰭部分支鰭條為硬刺,后緣有鋸齒,背鰭起點至吻端較小于至尾鰭基部的距離。胸鰭硬刺較發達,且前后緣均有鋸齒,前緣具30~45枚細鋸齒,后緣具7~17枚粗鋸齒。
胸鰭較短,這也是和鯰魚不同的一個地方。胸鰭略呈扇形,末端近腹鰭。脂鰭較臀鰭短,末端游離,起點約與臀鰭相對。進食較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