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飲食中,“發物”一詞頻繁出現。不少人在生病或身體不適時,都會聽到家人或朋友叮囑:某些食物是發物,不能吃。雞肉作為餐桌上常見的食材,也常被卷入“發物”的爭議中。那么,雞肉是發物嗎?這需要我們從中醫理論和現代醫學兩個角度進行深入探討。
一、中醫視角下的雞肉屬性
在中醫理論里,發物指的是食用后可能誘發舊疾復發,或加重現有疾病癥狀的食物。由于發病原因、體質不同,發物的界定也因人而異。從傳統中醫觀點來看,雞肉味甘,性微溫,歸脾胃經,具有溫中益氣、補精填髓的功效。正因雞肉溫熱助陽的特性,在一些特定情況下,它被視作發物。
對于實熱體質人群,本身陽氣偏盛,易生內熱,食用雞肉后,可能助長體內熱邪,加重不適癥狀,如口舌生瘡、咽喉腫痛、便秘等。陰虛火旺人群也需謹慎食用雞肉,此類人群常表現為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雞肉的溫熱特性會進一步損耗體內陰液,使陰虛癥狀加劇。另外,患有皮膚瘡瘍腫毒的患者,若食用雞肉,可能促使熱毒更加旺盛,導致病情惡化,延緩傷口愈合。此外,在感冒發熱期間,人體處于正邪交爭的狀態,食用雞肉可能會加重發熱癥狀,影響病情恢復。
但并非所有人都需對雞肉避之不及。對于體質虛弱、氣血不足的人群,如產后婦女、老年人、久病初愈者,雞肉則是滋補佳品。它能夠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促進身體恢復,增強免疫力。
二、現代醫學對雞肉的認知
從現代醫學角度看,食物過敏、不耐受,以及特定疾病對飲食的限制,是導致食用某些食物后身體出現不適的主要原因,并不存在“發物”這一概念。雞肉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以及多種微量元素,營養價值高,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每100克雞肉中,蛋白質含量約為20克,且其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與人體需要接近,易于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