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一個傳統的節日,人們在這一天會通過食用一些端午節傳統美食以及傳統文化活動來歡度這個時刻。那么除了我們都知道的粽子外,端午節的傳統飲食還有哪些呢?究竟端午吃什么?
關于端午節,民間有很多說法,關于屈原的故事,關于龍舟,關于美食。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端午節的美食。
1、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起源于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屈原面臨著亡國之痛,與五月五日投江自盡,岸上的漁夫和百姓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當時人們為了不讓江里的魚蝦食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免遭傷害。從此以后,人們為了紀念他,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到江上投粽子、劃龍舟。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
一天只吃半個或一個,每天吃粽子別超過50克,也就是半個或1個。尤其胃腸道疾病和糖尿病患者好少吃或不吃,老年人切忌貪多貪涼,好分小塊多次食用。有些商家賣的迷你粽就是不錯的選擇。
2、黃鱔
其實這個時候,不僅僅要吃粽子,端午節也是一年中鱔魚肉嫩、有營養的時候,甚至民間還有“端午黃鱔賽人參”的說法。
黃鱔由于口感軟滑無刺,一直都是淡水水產中比較受歡迎的一種,尤其是對于孩子和老人來說,是不錯的補養品。黃鱔性溫、味甘,入肝、脾、腎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固脫、溫陽益脾、強精止血、滋補肝腎、祛風通絡等功效。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黃鱔一定要現殺現烹,鱔魚體內組氨酸含量較多,鱔魚死后體內的組氨酸會轉變為有毒物質,故所加工的鱔魚必須是活的。黃鱔用開水焯燙,可以洗去外邊的粘膜,煮出的湯可減少腥味。
3、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于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先將米在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后,撈出來放在鍋中蒸熟,然后將蒸熟的米放到木槽或石槽里,用木極反復捶打。
一般多是兩個人面對面地站在槽邊,互相交替捶打,或一人捶打,一人在下面翻動糕團使之捶打均勻。隨后,一份香甜細膩、筋道適口的打糕制作完成。
4、鴨蛋
端午節除了紀念屈原還有就是要避五毒,因為傳說中的五毒妖怪到了端午就會為害人間,這五毒妖怪就是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蝎子,民間用五種紅色的菜象征這五毒的血,吃著這些菜的時候,就會把五毒妖怪嚇跑,也就是吃五紅了,分別是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雄黃酒,據說端午節吃了這五紅,整個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
與五紅類似,江南民間端午節還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咸鴨蛋及雄黃酒。不管是五紅還是五黃,都包括鴨蛋在內,所以端午節吃鴨蛋有辟邪祛暑的原因。
5、艾饃饃
不少地方過端午節時還用米粉或面粉發酵與艾蒿一起蒸饃饃。艾中含有多種揮發油,具有芳香氣味,可驅蟲殺菌,對多種細菌及某些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驅瘟,無論食還是用,艾均必不可少。
6、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涂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兇化吉,平安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