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素現在使用的是比較多的了,大家都在覺得酵素好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酵素的副作用是什么呢,我們在討論酵素的做法的時候,是否想過做法正確與否呢,那么酵素是什么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很多朋友在網上的時候都會曬出自己做的酵素,但是有的朋友能做的比較好,有的朋友卻做不好,還會有類似霉菌的東西,酵素沒有做好的話會有危害嗎?
腌制水果產生的酶可能有害
專家指出,網上流傳的“水果酵素”的做法,其實就是將水果加上糖一起進行簡單發酵。在這個過程中,糖和水果中的糖分為密封罐里的細菌提供了“養分”,將水果中的果膠及所含的有機物、維生素和碳水化合物進行分解,這個過程會產酸、產氣,甚至釋放出一些甲醇、乙醇,所以有酒精的味道。
如果制作過程中不夠衛生,霉菌同時大量繁殖,制出來的所謂的“水果酵素”本身就受到嚴重的污染、含有“毒菌”,喝了對人體更加有害無益,又談何養生、“排毒”?
如果我們是用糖來腌制的新鮮的水果的時候所產生的酵素的話,那也只是一種酶而言,而大多數的酶都是蛋白質的,對我們的人體也是有一定的益處的哦。
自制的“水果酵素”不可能“精確制導”
想要什么有益的酶就直接生產出來,由此產生出來的酶很可能是對身體有害的。如果長期服用出現不適,就更加得不償失了。
那么,既然那些美好的愿望達不到,自己做著玩,酸酸甜甜的喝著舒服總行了吧?雖說這是個人愛好,但是其中存在的風險還是要值得各位考量的。
首先,“環保酵素”制作時需要加入大量的糖,從網上信息看,糖、水果或蔬菜和水的比例從1:3:10~1:1:5不等。換句話說,“環保酵素”的含糖量在10%以上。如此多的糖在讓口味變的“好喝”的同時,無形中增加了糖的攝入量。
如果我們每天吃入的糖是可以通過運動的方式來解決的話,那么在酵素發酵的時候,所產生的菌落的構成就比較重要了。
在自然界中,水果或蔬菜表面的微生物組成是十分多樣的。而除了發酵需要的酵母菌或乳酸菌外,還有其他包括致病菌在內的微生物在蠢蠢欲動。
一旦在制作的過程中稍有不慎,使得發酵過程中雜菌“占山為王”,那么這樣生產出的“環保酵素”非但不能起到保健作用,還對健康造成威脅。
在雜菌污染中需要注意的是霉菌污染
一些霉菌,包括多種青霉、曲霉在內的霉菌,可以產生稱作展青霉素(又稱作棒曲霉素)的物質。
展青霉素在動物實驗中表現出神經毒性、胚胎毒性和一定致癌性,并且會對動物免疫系統具有抑制作用。雖然對于人體的危害尚無明確結論,但暫定的每日大攝入量為0.4微克/千克體重,換句話說,一名70公斤的成人每天不應攝入多于28微克展青霉素。
然而對于被霉菌污染的水果或蔬菜制品(尤其是蘋果)來說,其展青霉素含量可達每克1微克,按照“環保酵素”中果、水3:10的比例計算,每天飲用100毫升就已經接近甚至超過暫定每日大攝入量了。所以,要是看到自己做的“環保酵素”長起了毛,那還是趕快扔掉為好吧!
此外,即使是沒有霉變的“環保酵素”,其中也不乏對人體健康無益甚至有害的物質。亞硝酸鹽就是“環保酵素”發酵過程中產生一種不容小覷的有害物質。
菌種不易控制
由于采用自然發酵,菌種不易控制,因此相較于接種發酵,會產生更多的亞硝酸鹽。在乳酸菌發酵過程中,亞硝酸鹽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變化趨勢,濃度峰值在1周左右時達到頂峰,隨后下降。
而一周左右是網上一些“環保酵素”推薦的飲用時間。雖然隨著存放時間的延長,亞硝酸鹽含量會下降,但增加的發酵時間則會增加其他物質的產生。水果或蔬菜含有大量的果膠,而果膠經過微生物發酵作用的一大產物就是甲醇。
在酵母發酵過程中,甲醇含量可以達到近20毫克每毫升,在酒味沒有那么重的“環保酵素”中,甲醇含量也能達到每毫升數毫克的水平。而在乳酸發酵過程中還會有丁酸的產生--泡菜以及“環保酵素”中那種特殊的腥臭味,就來自于產生的丁酸。
在工業生產泡菜、腌菜過程中,通過對菌種的選擇和生產條件的控制,可以盡可能的降低這些對人體無益甚至有害物質的產生,而對于自制的“環保酵素”、以及泡菜、腌菜等,由于無法控制菌種和生產條件,因此不可避免的產生這些不受人們歡迎的物質。
盡管這些物質的含量還不至于一頓就讓人得病的水平(雜菌污染除外),但為了追求不靠譜的“保健”效果而飲用“環保酵素”,從而增加實實在在的健康風險,這實在得不償失。在提倡少吃泡菜和腌菜的今天,反而追捧換湯不換藥的“環保酵素”,這無疑是一種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