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干姜湯是由柴胡、桂枝、干姜、黃芩等制成,味辛,微苦。主要成份為黃芩苷,具有和解散寒,生津斂陰的功效。用于小便不利,渴而不嘔,心煩等癥。那么柴胡桂枝干姜湯到底怎么做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簡介
【來源】《傷寒論》。
【原方組成】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去皮)、干姜二兩、瓜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二兩(熬)、甘草二兩(炙)。
【組成】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9克、栝樓根12克、黃芩9克、牡蠣6克(熬)、甘草6克(炙)。
【用法】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溫服150毫升,日二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功用】和解散寒,生津斂陰。
【主治】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寒重熱輕,神經官能癥,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心煩;牡瘧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
【內涵應用】劉渡舟教授論柴胡桂枝干姜湯的內涵與應用。
病機
論病機
主張膽熱脾寒教授認為,《傷寒論》中少陽為半表半里,是表里傳變的樞機,少陽為樞,不僅是表證傳里的樞機,也是三陽病傳入三陰的樞機。所以少陽病多有兼見證,如少陽兼表的柴胡桂枝湯證,少陽兼里實的大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證。
而柴胡桂枝干姜湯正是與大柴胡湯證相對的方劑,是少陽兼里虛寒之證。如此,則兼表兼里,里實里虛俱備,少陽為樞之意義才完美。仲景于146條論少陽兼表的柴胡桂枝湯,緊接著在147條論少陽傳入太陰的柴胡桂枝干姜湯證,其用意之深,令人玩味無窮。
在《傷寒論十四講》中云:“用本方和解少陽兼治脾寒,與大柴胡湯和解少陽兼治胃實相互發明,可見少陽為病影響脾胃時,需分寒熱虛實不同而治之。”
主證
抓主證
重視口苦便溏,主張抓主證,對于柴胡桂枝干姜湯的應用,在其《傷寒論十四講》中明確指出,柴胡桂枝干姜湯治膽熱脾寒,氣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脹、大便溏瀉、小便不利、口渴、心煩、或脅痛控背、手指發麻、脈弦而緩、舌淡苔白等證。
應用本方,則以口苦便溏為主證。思之,方悟其機理所在。既然是少陽兼太陰之證,當然應該有一個少陽主證,作為病在少陽的證據,又有一個太陰主證,作為病在太陰的證據,方能放膽使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