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別錄》: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
②陶弘景:搗葉以灸百病,亦止傷血。汁又殺蛔蟲。苦酒煎葉療癬。
③《藥性論》: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瀉血。長服止冷痢。又心腹惡氣,取葉搗汁飲。
④《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膿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⑤《食療本草》:金瘡,崩中,霍亂,止胎漏。
⑥《日華子本草》:止霍亂轉筋,治心痛,鼻洪,并帶下。
⑦《珍珠囊》:溫胃。
⑧《履巉巖本草》:治咽喉閉痛熱壅,飲食有妨者,搗汁灌漱。
⑨《王好古》:治帶脈為病,腹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
⑩《綱目》:溫中,逐冷,除濕。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入丸、散或搗汁。外用:搗絨作炷或制成艾條熏灸,搗敷、煎水熏洗或炒熱溫熨。
【注意】陰虛血熱者慎用。
①《綱目》:苦酒、香附為之使。
②《本草備要》:血熱為病者禁用。
③《本經逢原》:陰虛火旺,血燥生熱,及宿有失血病者為禁。
【藏藥】普爾芒那保:地上部分治療蟲病,炭疽,疫疽,皮膚病《中國藏藥》。
【蒙藥】同艾蒿《蒙植藥志》。
結語:野艾蒿在我們的生活中必不可少,除了傳統習俗在端午時節用來驅蚊辟邪,實際意義的功能效果還是非常多的,大家可以上網再多了解一些關于野艾蒿的食用方面的知識,平日里可以食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