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的六個新用法
益母草,又名益母蒿、坤草。其藥味辛微苦,性微寒,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認為,其主要成分為益母草堿、小蘇堿、益母草定;次要成分為蕓香甙、淄醇、有機酸及維生素等。這些成分具有興奮子宮、利尿、興奮心臟、擴張血管、興奮呼吸、溶血、抗菌等作用。自古以來醫家總把它作為治療婦科疾病的專用良藥。近年來,隨著對益母草研究和臨床實踐的不斷深入,臨床應用的方法和范圍不斷拓展。
1.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臨床主要表現為慢性腹瀉、黏膿血便、腹疼,呈反復發作或持續性,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屬于中醫學“腸癖”、“休息痢”、“臟毒”等范疇。以脾胃虛弱為本,以濕熱或寒濕蘊結腸道,腸絡損傷為標,而氣滯血瘀貫穿于整個病程。治則:清熱化濕,運脾和胃,理氣活血。藥用益母草30g,白芨10g,附子15g,水煎取藥100ml,每日
2次保留灌腸。連用1周可見明顯療效。該藥平和,活血化瘀而不破血,解毒療瘍而不苦寒敗胃,價廉而效彰,臨床應用也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2.蕁麻疹
蕁麻疹屬于中醫“隱疹”,俗稱風疹塊。《諸病源侯論》指出:邪氣客于皮膚,每逢風寒相折,則起風癢瘕疹。所以治療本病的基本治則是疏風散邪,養血活血,調和營衛。
《本草》云:“益母草莖主隱疹癢,可作浴湯。”藥用益母草30g,伍用羌活10g,防風15g,川芎15g,茯苓10g,僵蠶10g,蟬衣10g,牡丹皮10g,浮萍10g,甘草10g,赤芍10g,白鮮皮10g,生地黃10g,水煎服,每日1劑,服藥3~5劑即可使諸癥消失。方中重用益母草增加活血化瘀的功能。
3.過敏性紫癜
過敏性紫癜是一種常見的血管變態反應性疾病。表現為毛細血管脆性和滲透性增加,導致皮膚出血(紫癜),而血小板計數不受影響。且常有關節炎、腹痛、腎炎、腦出血等改變。屬于中醫“血證”、“斑疹”、“肌衄”范疇。其主要原因為風熱之邪侵襲肌膚,入營傷絡,致血溢脈外而成。
特點為皮膚出現大小不等的紫青斑點,隨出隨收,熱傷胃絡時,會致胃出血,熱注于腎則有血尿,熱傷腦絡可致腦出血。治則:清熱解毒,活血涼血。藥以益母草30g,石膏30g,知母12g,玄參9g,犀角2g,梗米20g,水煎服,每日1劑,10天為1療程,一般治療1~2個療程可愈。
《本草匯言》云:益母草行血養血,行血而不傷新血,養血而不滯瘀血,誠為血家之圣藥也。臨床根據過敏性紫癜的病情可加大益母草劑量至60g,未發現不良反應,既安全,又有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