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林學家佐滕成裕,就是轉載與參考了《廣東通志》這185個字,總結、完善與整理成日本香菇栽培的第一本書——《驚蕈錄》,此時為1796年,距何澹所記已達587年。
的日本香菇史學家中村克哉認為,《驚蕈錄》對日本香菇生產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自此之后,日本香菇“鉈目法”(類似中國砍花法)栽培加速發展,至明治維新時代,日本香菇科技發展迅速。明治二十八年(1895)日本早開始香菇的人工接種。
1906年日本技術向韓國的濟州島傳播。中國臺灣在清宣統元年(1909年),在臺灣中部埔里開始香菇栽培,當時是個日本人手持砍刀,似乎作砍花狀,照片發表在英國出版的《菌類雜志》上,但亦傳說臺灣歷史上曾出現過“刀目法”,亦即砍花法。
這幾年來中國的香菇出口貿易量逐漸上升,年遞增率約為2%,香菇年產量為8萬噸,在全球10萬噸中占有8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出口3.6萬噸,也居世界之首,其次是日本,韓國居第三位。
其栽培地分布在中國河南駐馬店、西峽、盧氏,福建、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遂川、四川、廣東、廣西、海南、貴州、云南、陜西略陽、甘肅等地區。
近幾年香菇在國內種植中,比較集中的地方有,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駐馬店市泌陽縣、三門峽市盧氏縣、湖北隨州市、浙江省慶元市比較集中,近我國東北、陜西漢中也開始種植香菇。
其中駐馬店市泌陽縣花菇比較有名,西峽縣香菇質量較好,出口為主,三門峽市盧氏縣香菇夏菇較多,均創造了產量和品質的記錄,每天發往國內外市場干鮮產品30多噸,高峰期達100多噸,日交易額百萬元。
曾在1999年昆明世界博覽會上榮獲金獎,有“泌陽花菇甲天下”的美譽,另外西峽香菇也有長足的發展和進步,也成為了中國香菇的出口大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