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陶弘景:煮汁洗漆瘡。
②《唐本草》:汁服主利,洗頭及身上瘡癢。
③《本草圖經》:治痢疾及腰疼。
④《履巉巖本草》:能消食。
⑤《日用本草》:化食積,行結氣,健胃寬膈,消血痞氣塊。
⑥《滇南本草》:消肉積滯,下氣;治吞酸,積塊。
⑦《本草蒙筌》:行結氣,療頹疝。
⑧寧原《食鑒本草》:化血塊,氣塊,活血。
⑨《綱目》:化飲食,消肉積,癥瘕,痰飲痞滿吞酸,滯血痛脹。
⑩《本草再新》:治脾虛濕熱,消食磨積,利大小便。
?《本草撮要》:凍瘡涂之。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注意
脾胃虛弱者慎服。
①《綱目》:生食多,令人嘈煩易饑,損齒,齒齲人尤不宜。
②《本草經疏》:脾胃虛,兼有積滯者,當與補藥同施,亦不宜過用。
③《得配本草》:氣虛便溏,脾虛不食,二者禁用。服人參者忌之。
④《隨息居飲食譜》:多食耗氣,損齒,易饑,空腹及羸弱人或虛病后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