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末特征:黃綠色
1.石細胞無色、淡黃色或黃棕色。類圓形、長方形或不規則形,有的短分枝,枝端圓鈍或膨大,有的邊緣呈波狀,直徑25-121μm,長至μm,長至238μm,壁厚5-46μm,層紋明顯,孔溝有分叉,有的含棕色物。
2.草酸鈣簇晶直徑3-27μm,棱角較寬;方晶直徑3-15μm。
3.果皮表皮細胞斷面觀呈類言形,外壁稍厚,角質層厚10-17μm;表面觀呈圓多角形,角質層表面呈顆粒性。
4.導管主要為螺紋導管,直徑約4μm;另有網紋導管,直徑至25μm。
5.淀粉粒單粒類圓形,直徑3-7μm;復粒由2-3分粒組成。
6.棕色塊形狀不規則。
含量測定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10g,精密稱定,照鞣質含量測定法(附錄Ⅹ B)測定,即得。 本品含鞣質不得少于10.0%。
石榴皮歷史考證
石榴在我國也是有比較多的歷史的,而石榴皮亦是如此的,那么它的事例又是怎樣的一種情況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下吧!
石榴,亦名安石榴,始載于《雷公炮炙論》,原產西域(指敦煌以西諸國),漢代傳入中國,歷代本草多有記述。《本草經集注》云:“石榴以花赤可愛,故人多植之。”《本草圖經》云:“今處處有之……木不甚高大,枝柯附干,自地便生作叢。
種極易息,折其條盤土中便生。花有黃、赤二色。實亦有甘、酸二種,甘者可食,酢者入藥。”《本草衍義》云:“安石榴有酸、淡二種。旋開單葉花,旋結實,實中子紅,孫枝甚多,秋后經雨,則自坼裂”。
《綱目》云:“榴五月開花,有紅、黃、白三色。”又:“榴者,瘤也,丹實垂垂如贅瘤也。”并引《事類合璧》云:“榴大如杯,赤色有黑斑點,皮中如蜂巢,有黃膜隔之,子形如人齒,淡紅色,亦有潔白如雪者”。
1.《本草圖經》
“安石榴,舊不注所出州土,或云本生西域。陸璣與弟云書云,張騫為漢使外國十八年,得涂林安石榴是也。今處處有之。木不甚高大,枝柯附干,自地便生作叢,種極易息,折其條盤土中便生。
花有黃、赤二色,實亦有甘、酢二種,甘者可食,酢者入藥。又有一種山石榴,形頗相類而絕小,不作房,生青、齊間,甚多,不入藥,但蜜漬以當果,或寄京下,甚美。”
2.《本草衍義》
“安石榴,有酸、淡兩種。旋開單葉花,旋結實,實中子紅,孫枝甚多,秋后經雨,則自坼裂。河陰縣多。又有一種,子白瑩澈如水晶者,味亦甘,謂之水晶石榴。惟酸石榴皮,合斷下藥,仍須老木所結,及收之陳久者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