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湯液本草》:"氣溫,味辛甘酸,無毒。"
【歸經】入心、小腸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經。"
②《本草新編》:"入脾經。"
③《得配本草》:"入手少陰、太陽經。"
④《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經。"
功用主治
利水除濕,和血排膿,消腫解毒。治水腫,腳氣,黃疸,瀉痢,便血,癰腫。
①《本經》:"主下水,排癰腫膿血。"
②《別錄》:"主寒熱,熱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脹滿。"
③《藥性論》:"消熱毒癰腫,散惡血、不盡、煩滿。治水腫皮肌脹滿;搗薄涂癰腫上;主小兒急黃、爛瘡,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與雞子白調涂熱毒癰腫;通氣,健脾胃。"
④《食療本草》:"和鯉魚爛煮食之,甚治腳氣及大腹水腫;散氣,去關節煩熱,令人心孔開,止小便數;綠赤者,并可食。暴利后氣滿不能食,煮一頓服之。"
⑤《蜀本草》:"病酒熱,飲汁。"
⑥《食性本草》;"堅筋骨,療水氣,解小麥熱毒。"
⑦《日華子本草》:"赤豆粉,治煩,解熱毒,排膿,補血脈。"
⑧《綱目》:"辟溫疫,治產難,下胞衣,通乳汁。"
⑨《本草再新》:"清熱和血,利水通經,寬腸理氣。"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3~1兩;或入散劑。外用:生研調敷。
【宜忌】①陶弘景:"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