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濃茶醒酒有人認為,酒后喝濃茶有“醒酒”作用,這是錯誤的。飲酒后,酒中的乙醇經胃腸道進入血液,在肝臟中先轉化為乙醛,再轉化為乙酸,然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經腎排出體外。
而酒后飲濃茶,茶中咖啡堿可迅速發揮利尿作用,從而促進尚未分解成乙酸的乙醛(對腎有較大刺激作用的物質)過早地進入腎臟,使腎臟受損。
誤區二:品新茶心曠神怡新茶是指摘下不足一月的茶,這種茶形、色、味上乘,品飲起來確實是一種享受。
但因茶葉存放時間太短,多酚類、醇類、醛類含量較多,如果長時間飲新茶可出現腹痛、腹脹等現象。
同時,新茶中還含有活性較強的鞣酸、咖啡因等,過量飲用會使神經系統高度興奮,產生四肢無力、冷汗淋漓和失眠等“茶醉”現象。
誤區三:飲茶會使血壓升高茶葉具有抗凝、促溶、抑制血小板聚集、調節血脂等作用,可防止膽固醇等脂類團塊在血管壁上沉積,從而防冠狀動脈變窄。
特別是茶葉中含有兒茶素,它可使人體中的膽固醇含量降低,血脂亦隨之降低,從而使血壓下降。因此,飲茶可防治心血管疾病。
誤區四:茶醫百病有人認為,茶不僅是一種安全的飲料,也是治療疾病的良藥。殊不知,對有些病人來說,是不宜喝茶的,特別是濃茶。
濃茶中的咖啡堿能使人興奮、失眠、代謝率增高,不利于休息;還可使高血壓、冠心病、腎病等患者心跳加快,甚至心律失常、尿頻,加重心腎負擔。
此外,咖啡堿還能刺激胃腸分泌,不利于潰瘍病的愈合;而茶中鞣質有收斂作用,使腸蠕動變慢,加重便秘。
誤區五:嚼茶根有益健康很多人都認為嚼茶根可以幫助清除口中異味,所以喝茶之后喜歡嚼一嚼茶根。
雖然這本身算不上什么壞習慣,不過有的茶葉根部會有一些農藥殘留物,所以茶根還是不嚼為好。
飲茶須知
1.切記不要空腹飲茶
空腹飲茶會引起身體不適,這是因為胃液會被茶水稀釋淡化,使得消化功能變低,吸收率增高,導致茶葉中不良的成分大量進入血液,引發頭痛、頭暈等癥狀。
2.飯后禁止馬上喝茶
一般人喜歡在飯后馬上喝茶,認為它具有清腸去油的功能,這么做有可能會產生反效果,原因在于它會沖淡胃液,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茶葉中的單寧酸會讓食物里的蛋白質變成不容易消化的物質,同時大量的鞣酸與蛋白質結合造成收斂作用,使腸胃蠕動減緩,導致糞便在腸道時間變長,容易衍生便祕、制造有毒致癌物質等問題,建議大約在飯后一小時再喝。
3.醉酒不宜喝茶
一般人喝酒醉常用喝茶來解酒,這不是正確的做法!通常,人在喝酒的時候,心臟跳搏會加快,如果再喝茶,血容量加大,心臟的負擔會更重,發病的風險會很高。
另外,茶葉雖然有助于利尿,但大量沒有分解的乙醛通過腎臟,會使腎臟受損,產生病變。
4.感冒發燒不要喝茶
人在感冒發燒的時候,體溫會升高,如果此時再喝茶,茶水中的鞣酸會干擾體內的排汗機能,妨礙體溫散熱,體溫會持續上升無法降低,感冒就會愈來愈嚴重,很難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