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茶一詞也從此名震國內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明朝 萬歷年間(公元 1620 ),謝肇在他的《滇略》中有記載:“士蔗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 ,這是“普茶”一詞首次見諸文字。
明朝,茶馬市場在云南興起,來往穿梭云南與西藏之間的馬幫如織。在茶道的沿途上,聚集而形成許多城市。以普洱府為中心點,透過了古茶道和茶馬大道極頻繁的東西交通往來,進行著龐大的茶馬交易。
蜂擁的馱馬商旅,將云南地區編織為亮麗光彩的歷史畫面。 清朝時普洱茶脫胎換骨,變為枝頭鳳凰,不但廣受海內外人們喜愛,更成為倍受宮廷寵愛的貢茶,為光彩而鼎盛的時代。
武侯就是諸葛亮·孔明先生,相傳他在公元二二五年南,云南省西雙版納自治州勐海縣的南糯山。然而當地兄弟民族之一的基諾族,深信武侯植茶樹為事實,并世代相傳,祀諸葛孔明先生為“茶祖”,每年加以祭拜。
晉·傅巽《七海》載:“蒲桃、宛李、齊柿、燕栗、垣陽黃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極石蜜。”這里列舉的是一系列中外名優土產,南中即云南,茶子不是茶樹種子,而是園形或塊狀的緊茶,說明云南茶在三國時期已很有名。
唐朝咸通三年(公元 862 年)樊綽出使云南。在他所著的《蠻書》卷七中有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菽姜桂和烹而飲之。”這就證明了唐代時期已經生產茶葉。
由于中國近代戰亂頻繁,弄得民不聊生,云南茶葉全面萎縮,到新中國建立前夕,產量降到了5萬擔,商品量僅2萬擔。普洱茶同龍井、碧螺春、鐵觀音等,被中國茶客所熟知。
新中國誕生后,云南茶葉獲得了新生。1951年就建立了全省茶葉科研機構,到1958年止,全省茶園面積達到了46.6萬畝,產茶18萬擔,但是發展的好勢頭被大躍進打亂了。
因追求高指標,瞎指揮,強采重摘,茶樹大受摧殘,到文革開始的1966年,云南茶仍只有19萬擔。十年動亂期間,茶葉發展緩慢,文革結束的1976年,面積到了127萬畝,而產量僅有32萬擔。
改革開放后的1990年,茶園面積達240萬畝,1998年產量達155萬擔,出口20多萬擔,創匯2250萬美元,創造了云南茶史的大輝煌。
茶類由1950年的單一曬青發展到炒青綠茶、工夫紅茶、ctc紅碎茶、普洱茶、花茶、速溶茶、名特優茶、藝術品茶等。普洱茶也迎來了又一個輝煌時期。但是,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云南開始了普洱熟茶的生產。
一九七五年普洱熟茶用于生產,隨著逐年的發展人們對普洱熟茶的了解認可,工業化批量生產勢在必行,可傳統的熟茶工藝制作過程相對緩慢,各種香型需靠陳放幾年緩慢轉化。
一九八四年,現代普洱創始人吳啟英老師通過普洱茶接種技術科學的方式解決了這個難題,在保證普洱茶質量的情況下22天就完成了普洱熟茶的發酵轉化。這是現代普洱熟茶的開端,這為普洱熟茶批量生產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
云南省標準計量局于2003年3月公布了普洱茶的定義:“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區域內的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后發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緊壓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