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煉全身忌局部
研究表明,一些心臟病人在做全身性活動時心臟病不易發(fā)作,而在做局部性肌肉活動時,盡管沒有全身性活動量大,反而容易誘發(fā)心臟病,這是由于機體供血方式的改變而引起的血壓變化導致的。全身性肌肉活動時,血壓在運動開始后有輕微的升高,隨著全身性肌肉血管舒張而恢復至正常水平。
這樣的活動既沒有加重心臟負擔,又達到了鍛煉目的。局部肌肉活動(如上肢或下肢的運動)時,活動部位的肌肉血管舒張,大部分不活動的肌肉血管收縮,引起血壓顯著升高,加重了心臟負擔。在心臟病患者心臟功能本來就弱的情況下,極易發(fā)生心肌嚴重缺血,誘發(fā)心臟病。
建議老年人和心臟病人進行局部肌肉活動時必須得到醫(yī)生的批準。老年人和心臟病人宜進行一些輕松愉快又不致于增加心臟負擔的全身性活動,如跳交誼舞、做廣播操、打太極拳等,這樣既能促進新陳代謝,又不至于增加心臟負擔。
鍛煉宜晚不宜早
“聞雞起舞”是大多數老年人的健身習慣,但對于患有心臟病的老人來說,這個習慣卻很容易引發(fā)危險。清晨是心臟病發(fā)作的高峰期。在一天24小時中,每天上午6--9時為心臟病發(fā)作的“高峰期”,心絞痛和猝死都多在上午9時左右發(fā)生。鑒于此,心臟病患者進行體育鍛煉好避開心臟病發(fā)作的“清晨峰”,以安排在晚上或下午為好。
因為從人體生理學的角度看,無論是體力的發(fā)揮,還是身體的適應能力和敏感性,均以下午或黃昏時分為佳。全身肌肉、關節(jié)的協調能力強,尤其是心率與血壓都比較平穩(wěn),更適合參加體育鍛煉。而在早上,不僅感官不敏感,運動協調能力較差,心率與血壓的波動也比傍晚大得多,這對健康會構成威脅。所以,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的人不宜晨練。
心臟雜音一般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生理性或功能性雜音,也稱為無害性雜音,多出現在心臟收縮的時候。
一類是病理性或器質性雜音,可出現在心臟收縮或舒張的時候。雜音按其響度又可分為6級或4級,1級輕度。
生理性雜音的特點是聲音輕而柔和,一般表現為2級以下的收縮期雜音。它的出現并不一定表示心臟有病,而是心肌收縮力增強,血流速度增快的結果。一般來說本人沒有什么感覺,不用治療,也不必介意。多發(fā)生于正常青年人,也見于發(fā)熱、貧血、情緒激動、運動后及甲亢的患者。
病理性雜音的特點是聲音響亮而粗糙,大多是在2級以上。手掌按在胸壁上還可感到像貓喘氣時那種胸壁震顫,這種感覺在醫(yī)學上稱為“貓喘”或“震顫”。它的出現是心臟有器質性疾病的可靠診斷依據。
應根據其病因及癥狀,進行恰當的治療。這類雜音多見于風濕性心臟病,如為二尖瓣關閉不全,在心尖區(qū)可出現像吹風一樣的聲音;如為二尖瓣狹窄,在心尖區(qū)可出現像雷鳴一樣或滾筒樣的聲音。不少有病理性雜音的人,在勞累或活動后可有胸悶、氣急、心慌等感覺,應及時給予藥物治療,必要時可進行手術。
結語:心臟疾病一直都是人們所關注的話題,對于心臟疾病的預防,心臟疾病的治療,以及心臟疾病的調理都是大家所關心的。所以要想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一定要有一個健康的心臟,大家一定要加強對心臟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