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證治療斜視
斜視患者常見兩眼不能同時注視目標。屬眼外肌的疾病,并會有眩暈、嘔吐、步伐不穩等癥狀。多由于眼球位置不正或眼睛平衡失調所致。
人類兩只眼球各有6條眼外肌主宰眼球運動,它們是4條直肌和我2打斜肌,根據其在眼球上的附著位置分別稱為內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上斜肌、下斜肌,當這6條肌肉的作用不平衡時,便會導致斜視。
斜視的種類很多,包括內斜視,外斜視、上斜視及下斜視。斜視的病因復雜,現代西醫學除針對病因及手術的,對病因不明者,尚無一日三餐方法。中醫學治療斜視可利用針灸為主,同時配合內服藥為輔的方法進行調理治療。
(一)取穴
主穴:正光1、正光2、風池。
配穴:據辨證分型取穴。
肝血不足型
眼斜,發病與高熱抽搐有關,目干畏光、急躁頭痛、口苦多夢,脈細稍弦或小數,苔薄白。
肝俞、膽俞、內關、百會。
脾氣虛弱型
眼斜,視物不清,面色(白光)白,神倦納少,頭暈體瘦,時有便溏,脈細弱或緩,苔薄白。
脾俞、胃俞、中脘、百會、內關、足三里。
腎虛型
眼斜,多自幼發病,屈光度較薄,視力較差,頭暈發枯,面色欠華,常有遺尿,苔薄或凈,舌質淡或尖紅。
腎俞、肝俞、膽俞、大椎、腰椎兩側、內關。
調理鞏固:眼位已正或基本恢復,視力未達到正常。
胸椎8~12,腰椎兩側,百會、大椎、肝俞、膽俞、脾俞、腎俞、中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