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太極拳推手要領
武氏太極推手的步法原來僅有活步推手一種。即:進步三步半,退步三步半;第一步、第二步前進時,進步的一足都是踏在對方前足的左側,第三步前進時,一足踏在對方擋步中間,第四步則后足移至前足邊,足尖虛點地,稱為半步。
無論踏在對方外側或檔步中間,都要求貼近對方前足,在一條直線上我進彼退,彼進我退,運用“掤、捋、擠、按”四手,前進后退,無絲毫散亂,曲中求直,蓄而后發,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
至武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陳國安,又對武氏推手作了進一步發展和改革。
陳師變專一活步推手為定步推手、順步推手、合步推手、花腳步推手,及大捋大靠等多種推手技法,并利用騰、閃、折、空、拍、拿、摔、打、勾、掛、掠、彈、抖、放等各種技擊方法。
用拳、肘、頭、膝、足、胯全身各部位進行沖擊和撞打,充分發揮推手的實戰性及技擊性。
武氏推手的身法要求是:涵胸、撥背、裹艄、護臀、提頂、吊襠,騰挪、閃戰。立身須中正不偏,能八面支撐。靜如山岳,動若江河。前進后退,處處恰合,工彌久而技彌精。
武氏推手在著重于身法步法的同時,更蹂合于引、化、拿、發之勁法。身法、步法、勁法是推手的三大要點。
而要練好勁法首先要學會聽勁、懂勁,才能引勁、化勁、繼之才會運用拿勁、發勁,制服及擊敗對手。
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一文中說: “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懂勁是推手中勁法的第一步,也是鍛煉全身靈敏度及觸覺的關鍵。
不懂勁,就不能知彼,不能知彼,如何能戰用對手呢?什么才為懂勁呢?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從心所欲,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走即是粘,粘即是走,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就為懂勁。
欲求懂勁,則務必要勤練練熟,方能豁然皆通。練熟是懂勁的一個重要階梯。
引勁其實就是指對方不動引誘其動,其即動而引落其力于空。只有引對方落空,才能四兩撥千斤。
要正確使用引法,必須順彼來勢,靈活運用,要掌握“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
引法形式多樣,可以先引后進,半引半進,即引即進,引高打低,引直擊橫,指上打下,聲東擊西;還可以制造假象,使彼判斷失誤。
總之,引法不能固定,須趁勢而引,乘勢引進落空,于彼勁將出未發之際,我勁已接入彼勁,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借力打人,隨手奏效。
化勁是武氏推手中的精華。對手來勢洶洶,勁力十足,如運用化勁,先化解對方勁道,才能體現出太極的以柔克剛,如不注意利用化勁。
去硬碰硬,就容易出現頂牛現象。但是運用化勁時,用柔不可無剛,無剛不能進逼對手。用剛又不可無柔,無柔則難以利用外旋里裹纏繞,所以要用好化勁。剛柔不能偏用,要剛柔相濟。
其實,化勁中就含有掤勁,掤勁是利用離心力和向心力的相互纏繞來化解來勢,并須用兩臂肘折疊,利用杠桿原理,源動腰脊,勁貫四梢,足蹈之角,意動身隨,不用拙力,以伸為剛,以層為柔,以柔克剛,以疾克遲,以曲取直。變化迅速,化勁松快。
楊澄甫先生在談到太極拳推手時有一段精彩論述:“純粹太極,其臂如棉裹鐵。柔軟沉重,推手之時,可以分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