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表現在一剎那間。不能更好的松就不會產生有效的緊。正確的練習才能調理身體機能,平衡陰陽,養先天中和之氣,補后天之不足。
松與緊對人體的肌肉有積極的調和作用,松與緊對人體的肌肉有積極的調和作用,既能養生健身,又能使周身勻整協調,防身祛病,發揮良能。
四、武氏太極拳的開、合、隱、現
武氏太極拳非常注重在練功中由松入柔,運柔成剛,從而達到剛柔相濟。
它是在松靜之中暗含著開、合、隱、現的。在走架時,開則俱開,即周身骨節和肌肉群都微有開展的意思,開為發,發力的神意微現于體外;合則俱合,即周身的骨節與肌肉群都微有收縮之意,合為收,把運勁的神意收隱于體內。
并利用內氣的潛轉和內勁的轉換來支配外形,要求做到“外示安逸,內固精神”、由開到合、由合到開的漸隱漸現。
武氏太極拳在保健結合醫療上,除開、合、隱、現使周身骨節和肌肉群進行開展、收縮運動外,每式還結合“開呼合吸”的功法,使體內橫膈膜升降起到上承下壓的作用,促使胸、腹、臟、腑亦隨著蠕動。
這樣就形成了周身骨節、肌肉群和五臟六腑的有規律的運動。這種內外協調而統一的運動使全身得到了鍛煉,也即是太極拳能夠祛病延年、強身健體的根本原因。
武氏太極拳中的開與合
“開合”是太極十三勢中的一勢,但具體到武氏太極拳的練法上確大不相同。
武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李亦畬先生在《五字訣》的《三日氣斂》中對“開合”是這樣闡述的:“呼吸通靈,周身罔間。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拿得起人;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也”。
在《五字訣》的《五日神聚》中對“開合”是這樣闡述的:“緊要全在胸中腰間變化,不在外面。力從人借,氣由脊發。胡能氣由脊發?氣向下沉,由兩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行于脊骨,布于兩膊,施于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合便是收,開即是放。能懂開合,便知陰陽。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漸至從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李亦畬先生在《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中還指出:“收,便是合;放,即是開。靜則俱靜,靜是合,合中寓開;動則俱動,動是開,開中寓合”。
武氏太極拳講究“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練武氏太極拳也應該多讀一些武氏太極拳譜,用于指導武氏太極拳的練習。
武氏太極拳重視起承開合,即節序上的四動,也就是用四個動作來完成,但有的招式是兩動。
習練時首先把頂提起來,即頭頂上有一個無形的繩,把頭系吊在空中,頂能提,襠就能夠吊,襠吊起來丹田自然向上托起,然后把肩松下來,肩是向著四面八方松的,松肩即能沉肘,松肩沉肘幫助氣沉丹田,達到氣在丹田存養。
當你練起勢動作時,首先把兩腳分開站立,謂之“開立步”。當開步站穩身形后,兩只腳的涌泉穴張開,似有向地下吸氣的感覺。
這時兩只手的勞宮穴向下和兩腳涌泉穴相對,同時向身上吸氣,這是由內而外的交匯潛轉,由意念去指配思維行動,非是腹式呼吸和逆呼吸來表達的。
當起勢到動作四的時候,兩手下翻,此時似有兩股外氣自左右肩井穴向下貫輸到兩腳的涌泉穴。請習者注意,此是以意帶動的內外之氣在身體內外的交融纏繞,內氣怎樣走,外氣也怎樣走。
練武氏太極拳,還可以根據內外氣交融潛轉,對各種風濕病、類風濕病、骨質增生、高血壓、心臟病、腦血管病、糖尿病、氣管炎、因內分泌失調引起的頑固性失眠、神經官能癥等都有良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