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極拳是中國的太極拳基本流派之一,它的產生與發展對太極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學習武式太極拳的人非常多,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武式太極拳的一些風格特點和學習要領,希望大家可以有所學習。
關于武式太極拳的學習,我們需要從它的拳架特點開始學起。
一、拳架小巧緊湊
武式太極拳屬太極拳系中的中小架式,又稱中捋架。由于武式太極拳的創始人出身于書香門第,平時穿長袍大褂,不邁大步,不下大勢,特別注重內在修養,所以在練功時架子較高,拳式緊湊。
但武禹襄早年隨父習練長拳、洪拳已有深厚的功底,后研創多年另創有二路太極炮捶和三路太極小架,對敵應用時躥蹦跳躍,貼身近打,發力快如閃電,用勁動如雷霆,步法變化快速、身法有剛有柔,充分發揮了武式太極拳的文武兼備之特點。
可見,學習太極拳,我們也需要培養自己的文化知識和道德水平。
二、重內不重外
武式太極拳,尤其是永年廣府武(李)式家傳太極拳,要求虛實開合都在體內中求,外形的招式不要過于表現,擁捋擠按四法融化入于筋骨之內,用意領氣,意到氣到、氣到身到、身到勁到。
要求在行功走架中必須“腹內松靜氣騰然,周身輕靈頂頭懸”,逐步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衰,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所以老前輩經常說練拳先練心,這也就是“意氣君來骨肉臣”之用意。
練習武式太極拳還要求骨肉分離,節節貫穿,舍去后天肌肉之拙力,開發先天骨肉之靈勁,這些都說明了武式太極拳更重視內涵修養。
在武式太極拳中,學打拳就是學做人的過程。
三、步法靈活多變
武式太極拳的步法靈活多變,實用性較強,除包括普及太極拳式中常用的弓步、馬步、丁步、虛步、仆步五種步形和退、進、橫跨三種步法外,尚有叉步、后虛步、下勢步、橫襠步、三七步等步形和扣步、擺步、碾步、踐步、跨步、引進落空步等步法,以及蹬腳、起腳、踢腳、十字擺蓮腳、二起腳等腳法。
上述種種步法皆以丁八步為主,也可稱“不丁不八步”。兩腳前后沿線夾角為60‘左右,每一動作所邁出步都是以腳跟先著地。腳尖翹起,以后腳跟蹬地推動身體重心前移,隨后前腳掌慢慢踏平,進步必跟,退步必隨。
進步退步都要以虛腿的腳尖點地,虛實變化在腳跟,每一轉以實腿腳跟為軸虛實變化,兩腳間的距離在進步與退步定式之后應保持有一腳的距離,步法必須虛實分明。
后腳定勢后是推動身體發力的主根,不可隨意挪動,更不可離地。前腳調節人體運動的方向和角度。身體調正,兩腳在定步后不可在一條直線上,始終保持自身重心平穩變化。
習練武式太極拳捋架與推手應用中的隨曲就伸的問題
隨曲就伸與舍己從人是相輔相成的。舍己從人并非完全把自己一切都舍去服從于對方,而是暫時地局部地隨從于對方去變化,去摸清對方虛實狀況,攻防主動權仍在我方,可更好地利用我方的優勢來戰勝對方。
在太極推手訓練過程中,兩手臂的隨曲就伸可從對方的棚、捋、擠、按了解對方曲伸變化程度,摸清其力度的大小和方向及速度,我方繞內圈走小圈去隨從對方而走捷徑進入對方掌握其重心戰勝對方。
但我們的主干腰脊一定要正直,丹田氣一定要充實飽滿,內氣內勁的陰陽變化由我方來調動。
隨曲就伸與舍己從人的內在要求是整體節節貫穿,上下一體,同時注重培養和充實自身的丹田氣。
古人言:“善養吾浩然之正氣,外可御強敵,內可固精神也。”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舍己從人,我順人被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一時的隨從,長時的主動。局部的舍己,整體的從己。舍小得大,有舍才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