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論講,武式太極拳“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又說“五行運行皆在步,一身要基定于足”;拳諺也說“步不穩則拳亂”,這些都充分說明,走步是武式太極拳運動的基礎和先導。
步法動,全身才能動;步不動,其他無從動。否則,定會被動失勢。如何習練好太極走步?筆者體會,除加強基本功鍛煉,提高腿部力量外,還應特別注意做好以下幾點。
武式太極拳步法需要注意的七大要點
第一,起落要輕靈
這是步法的核心功夫。掌握好輕起輕落、點起點落、緩起緩落的步法原則。既要把握“貓步”中輕靈、柔和、敏捷、無聲無息、“軟著陸”的特點。
又要領會“邁步如臨淵”時,思想高度集中,謹慎小心,輕緩、窺探,隨時可以收回、邁出的精神。同時,還應勻速、連貫、綿綿不斷。否則,既會影響步法的 任意互換,又會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
第二,落腳的方位要準確
這是檢驗拳式是否規范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每個動作都應按照基本要求,把腳落到應落的位置。準則是“四正四隅”。
即東、西、 南、北四個正方向為基本方位;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四個與正東、正西方向線形成夾角45°者,為中間方位、為斜方向。
在四個斜方位中,還有兩種情況:一 是在套路行進方向線左或右,成夾角約30°者,稱作“稍偏××”;二是夾角小于30°者,稱作“偏×”,這是以“八卦”“五行”來表示武式太極拳定勢的方位。
也是武式太極拳獨特的人體空間定位坐標。既符合人體機理活動規律,又能使動作變換自如。
因此,行拳時必須朝上述四個正方向前進、后退,或某個斜方向斜進、斜 退,不可偏離。如失于準確,則會造成“差之毫厘,謬之千里”的錯誤。
第三,提腳的高度要適中
原則是“進步宜低,退步宜高”。低是貼近地面,高為不超過踝骨。這就應特別注意步法轉換時擺胯的高度要適中,并保持一致。不能過 高過低、忽高忽低。
同時還應注意“上步腳跟鏟地,退步腳尖先行”的原則。也就是說,進步時,前進腳腳跟先著地,然后逐漸平穩過渡到全腳踏實;退步時,后退 腳腳尖先落地,然后逐漸平穩過渡到全腳踏實。
側行步(橫移步),前腳掌內側先著地,然后逐漸平穩過渡到全腳踏實。
第四,兩腳間要保持一定的橫向距離。間距的寬窄,應以便于身體重心轉換為原則
也就是說,不論進步或退步,要使身體重心盡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由原來的支 撐腳轉換到另一腳。
一般的橫向間距是:虛步10~30厘米,弓步20~30厘米(野馬分鬃同肩寬),馬步約為本人2~3腳長。前后兩腳一定不能站在一條直 線上,或左右交叉繞步。
并步時,兩腳平行,間距10~30厘米,成小開步,不可靠的很緊或成“八字形”。
第五,步幅大小要恰當
步大,進退擺放不能隨機應變,容易被動失勢;步小,不利于塌腰、落胯,內氣下沉和重心穩定。
因此,腳步大小應以腳步舒展、重心穩固、不過前過后、迎送相當、轉動靈活為宜。例如弓步,以一腿屈膝支撐、另一腿自然伸直為好,不可有任何勉強。
習練者應結合個人情況,在實踐中不斷體悟、摸索,總結經驗。
第六,兩腳要虛實分明
這既是武式太極拳運動中對立統一辯證關系的一個重要體現,也是對步法的一個基本要求。拳論云:“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
就是說,武式太極拳的每個套路,除起勢和收勢時兩腳短暫平行站立外,其余動作無時無刻不在一虛一實、一實一虛的轉換中進行。習練者要靠意念的引導、姿勢的開合、 重心的移換、呼吸的配合來調整實現。
具體做法是:以腰脊命門穴為軸心,腰向左轉,身體重心移至左腳,成為支撐腳,左腳即為實;右腳起輔助支撐作用,為虛。
反之,腰向右轉,身體重心移至右腳,成為支撐腳,右腳即為實;左腳起輔助支撐作用,為虛。
二者交替進行。要防止步不分虛實的“雙重”現象和拖泥帶水的散步 式打拳。如此,手足才能得其用,攻防才能得其宜。
第七,腳的運行路線要清晰,要走出弧形
走弧畫圓是武式太極拳獨特的運動方式。它以演練者的脊柱為軸心,手上有圓,腳下有圓,進是圓,退是圓。
各式各樣的弧和 圓貫穿于每個拳勢之中。因此,不論進步或退步,兩腳都應根據“先收后開”的軌跡運行。
不可直來直去,有棱有角。以弓步為例,不論左弓步或右弓步,都應先把 后腳收于支撐腳的內側,然后再向左(右)側前方上步。
倒卷肱則是先把前腳收于支撐腳的內側,然后再斜向左(右)側后方45°角撤步。這樣就自然形成“月牙 形”或“弓背形”的弧形路線。
第八,腳步要穩固。這是步型的核心,也是實現各種技法的保證
拳諺曰“邁步如犁行地,落地如樹生根”;“腰如蛇行,步如粘”。只有根基扎實,身體平衡,上 肢、軀干才能靈活多變。
這就要求習練者注意做好:(1)開胯圓襠,兩腿對撐,擴大底面;(2)身體重心的轉換只能隨步的變換而移動,步法不變,重心不能 變;(3)換步前必須先換重心,只有在支撐腳控制好重心后,才能將另一腳提起;(4)支撐腳必須五趾抓地,全腳踏實。切忌“掀掌”“拔根”減少支撐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