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極拳是祖國文化的寶貴結晶,是中華傳統辯證哲學思想與武術、吐納術、導引術的完美結合。
它所具有的對稱協調,剛柔相濟,華美飄逸的運動形式,高妙超強的技擊技術,淡定自若,和諧中正,仁義儒雅的修為,以及自強不息,超越自我的精神追求,其社會性、和諧性、藝術審美性等等,包含了大量的美學元素。
武式太極拳之美表現的三種形式
一、武式太極拳之美首先體現在運動形式上
武式太極拳具有顯性的運動形式美。它像流動的詩,立體的畫,它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作舒展,姿勢優美,輕靈活潑,連綿不斷。
又講究陰陽互補,剛柔相濟。是高品位的松柔動態運行形體的藝術,又是別具一格體現力量的一種方式。正如一位太極大師所說“武式太極拳是真善美之體育”。
二、武式太極拳的美體現在豐富的文化內涵上
我們往往在欣賞藝術時,不光要看它的色彩、詞匯以及形體動作等,更要看他的思想內涵和精神本質。
同理,武式太極拳練習者不僅要知道武式太極拳的名稱,還要探究他所體現的哲理。并在實踐中運用武式太極拳的方法理論掌握它的規律,領悟它的拳法與傳統文化的哲學結合。
作為中華傳統觀文化的一個代表,武式太極拳具有豐富的文化和哲學內涵。
古今中外的拳術,它的功能不外乎搏擊。防身。健身三個功能。習練者的根本目的,絕大多數是以技擊為本,所表現的大多是出招狠辣,招招攻其要害。
而武式太極拳卻以養生為本,技擊為末。《太極十三勢行功歌訣》:“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至現代,這種功能更加明顯。武式太極拳以“中庸”為體,以“無為”為用,講究舍己從人,彼不動己不動,隨曲就伸。
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鮮久矣”。“過猶不及”(《論語先進》)。武式太極拳中,這種“中和”的思想貫穿始終。對習練者有潛移默化之功。
武式太極拳十三勢歌說,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外動內靜,形靜意動,以浩然之氣引領,內外相諧,前后相需,“其為氣也至大至剛,充塞天地”。
“中正”圓轉自如地蘊蓄于拳中。從家傳的武式太極拳入門12嚴中可以看出,武式太極拳是一種仁義拳,習練者要具備習練者要具備舉止端莊,公正仁慈,善良,忠誠老實,正直正義,尊師重道,品德高尚。
三、武式太極拳之美體現在充實的生命內涵上
人是萬物之靈。對于生命的本質,人性的自覺,人格的完善,人生的體悟,需要一生去努力。
武式太極拳本身無論從內到外,都具有很強的美育功能。武式太極拳能修身養性,啟迪人的人性自覺。練習武式太極拳者必須心靜、神斂,在動作從生硬到嫻熟的過程中,逐步把人磨練得心平氣和。
有些原本性情暴躁的人,通過練習武式太極拳改變了性格。
“太極十年不出門”,武式太極拳同時又是一種功夫,“功夫”是需要時間的,這能培養人的頑強意志力,這是我們中國人所特有的修身養性的良方和手段。
同時又能培養人的生生不息,珍惜生命,把握健康精彩的人生。
修身有成的武式太極拳師,往往給人一種淡定卻不失深厚,性內斂而莊重,沉而不浮,凝而不滯,毫無矯飾造作之感,儒雅大度的風范,令人欣賞。
武式太極拳還能教人用辯證思維對待事物,比如像對待生老病死,像處理事情,考慮因果,陰陽,緩急等,就會發現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就會避免走彎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武式太極拳的藝術境界并不在于高超的技擊術和經絡通暢所得到的肉體快感。而是通過對肌肉骨骼的磨練,逐步上升到理性。
這就是武式太極拳大成者不同于俗人的境界。有人說太極習練者是“癡”,即修身養性直到忘我的狀態,又是極具艱難痛苦的過程。
而武式太極拳則會成為我們進入那種超越自我境界的一把金鑰匙。這是武式太極拳本身對人類偉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