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極拳和孫式的區別
武式太極拳是太極拳五種傳統流派之一。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及兄弟數人都是跟楊露禪習練陳式太極拳。
為深得太極拳精髓,武禹襄赴河南,在趙堡鎮隨陳青萍學得陳式小架太極拳,終成武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拳架緊小,要求出手不超過足尖,收時不緊貼于身體,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不相逾越。
步伐小巧靈活,虛實分明,邁步時足尖先著地,隨后再足跟徐徐著地。
弓步前腳膝蓋不得超過腳尖,后腿不可挺直高拔等。
有意思的是,五種太極拳流派中僅有武式太極拳是經過幾代外姓人而流傳于世的。
武禹襄傳拳于李亦畬,李亦畬傳至郝為真,又傳至郝月如等,所以人們也有把武式太極拳稱為郝式太極拳的。
現在尚有人相傳的是96勢武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推手也稱打手,儀有活步推手一種,沒有其他流派太極拳所擁有的定步推手。
武式推手的步法是進步三步半和退步三步半,原因是活步推手可以靈活運用,既可以練步法和身法,又可隨時變化手法,在動中發勁,始終保持中正穩定的姿勢。
孫式太極拳是太極拳五種傳統流派之一。河北完縣人孫祿堂為形意和八卦名家,后跟郝為真習太極拳,他將形意拳、八卦掌和太極拳三家之長,融會貫通,獨創了孫式太極拳。
孫式太極拳有形意拳進步必跟、退步必撤的步法特點及八卦掌擰旋敏捷的身法。
每個動作轉身時,均以開與合的手法相接,所以也稱做開合活步太極拳。
現流傳較多的是97勢孫式太極拳,此外,尚有較短小的孫式太極拳套路。
孫式太極拳推手獨到之處有步法中的靜步、動步,另有合步和順步,其中合步和順步均伴隨靜步和動步進行,可以說在步法方面是比較靈活而多變的。
孫式太極拳的九大特點
(1)三維中樞軸:發現并修為主導人體動力的三維中樞軸。
(2)十字運動面:重心移動的水平面和勁力作用的垂直面。
(3)中和勁力球:由中樞軸、運動面的圓研中和狀態,構成形圓意直的中和勁力球。
(4)連續動力源:開合功與鼓蕩勁,一氣貫串,神行不斷。
(5)運作形態:身體形態一三體式。身步法要一形意拳、八卦拳之法。勁意狀態一蓄神松空。
(6)結構特征:整體協同慣性力與瞬時拱效應的絕對統一,即鞭勁與架勁的絕對統一。
(7)作用機制:圓研之理一構成完備的適應機制:瞬時自動反饋調節機制,即植物神經與中樞神經的高度協同。
(8)作用效果:能丟而不丟,頂而不頂,三拳合一之效。
(9)主要基本功:無極式、三體式、活步左右互換車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