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內功怎么練
太極拳功法的研究就是內氣、內勁、內功的培養和提高,得此方可言拳,舍此無以為拳。氣為勁之體,勁為氣之用。
太極內勁的實質就是意氣相合、神氣合一;太極內勁的物質基礎就是精、氣、神;太極內勁的質量取決于習練者本身的精、氣、神的質量。
精足氣足神足則內勁自足。內氣、內勁的培養和提高就是修煉太極內功。以功為本、以養為主、以拳為母的有機結合就是太極功夫的內涵。
其關鍵就在于“拿住丹田練功,拿住丹田養生,拿住丹田練拳”。
打拳貴在精神氣,精神領起勢要驚。精神貫足,內氣充足,內勁渾厚,拳術的威力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才能達到冷炸彈脆、見手分離的高級境界.或稱太極功夫。
拳經云:“太極拳中路,功夫為先”,“不是別有方,只是中氣足”;拳諺亦云: “一功二膽三技巧”, “力不敵法,法不敵功”。
所謂拳術的“術”,指的是用的方法,稱術法或拳法,也稱招法或著法。法雖有萬,而萬法歸一,便是功夫,對太極拳來說就是內氣、內勁或內功,得其一而萬事畢。
求內氣、內勁或內功的方法稱功法。所以,練太極拳必須“拳法、功法、養生法”三法合一。
若能三法合一地練習,就能將練太極拳升華到練太極功夫的高度.注重太極拳的內涵、質量及功夫的研究和提高。
拳經云:“氣不由中心丹田出發,則氣無所本而失于狂妄,必至失敗,此內勁之不可不研練也;果能研練至此,則神乎其技矣。”
練內功要講丹田,練養生要講丹田,練太極拳亦要講丹田。中丹田是先天元氣之舍,主生化,可呼吸,中丹田不能呼吸則中氣難以達于臍下。
古人稱之為“中央戊己土,萬物由此生”。中丹田之后為后丹田即命門穴,中丹田之下為下丹田即會陰穴深處,中丹田之上為上丹田即兩眉正中深處祖竅穴內。
上丹田為天門,下丹田為地戶。天門主神,地戶藏精,氣海蘊氣,出入在命門,運化在神闕。此丹竅不可不明。行、立、坐、臥不離這個,打拳練功亦不離這個。
所以要虛領頂勁神貫頂(上丹田),會陰內收氣下沉(下丹田),虛實轉換全在腰(后丹田),周身之氣歸丹田(中丹田)。能如此,就能拿住丹田練內功,不離丹田運太極。
武學講“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 內練就是內功修練,分靜練和動練兩種。使心、氣、意、力在一個開合之內,協調一致。
靜練是 “養兵千日”,而動練則是“用兵一時”。 靜練是一個由無到有的過程,是 “以形引勁”;
動練是“以勁催形”,將靜練的勁,通過四肢百骸進行分化。 靜練多是意識訓練,用意識將“無”演化為“有”。是一種外形靜止而內在運動(以意領氣)。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向,四向生八卦,八卦生五行”就是遵循這一理念和公式進行的。
兩儀,即陰陽,上下,左右,前后,輕重,虛實,開合,蓄發等。四向即指前進、后退、左顧、右盼,與中定即為“五行”。
四象是四正,八卦是四斜,當四正與四斜同時出現時,當中會有一交匯點,即為“中定”。
動功修練講究“內動而外隨之”和“一舉動,四肢百骸無有不動”。
動功修練是將靜功修練已練就的勁,通過四肢百骸進行分化,或顧已,或擊彼,或“柔而化之”,或“驚而彈之”。練習中由有意而轉化為無意,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自然反應或本能反應。
靜功修煉具體方法
1、打坐(禪功)
排除雜念,心平氣和,兩腳自然盤坐于地或床上,兩手掌心朝上自然垂放于兩膝,雙肩放松,虛領頂勁,舌頂上腭,腹式呼吸,兩眼虛視雙掌心。
以意識動丹田順時而轉,從大圈而小圈層層疊疊。 由小圈而無圈,成為一點,定于“關元”, 沿“氣海”經“臍中”升于“膻中”。
過“天突”到“廉泉”再行“人中”, 上“印堂”定“百會”又下“風府”。 經“亞門”走“定喘”再下“至陽”, 沿“命門”過“陽關”落于“長強”, 走“會陰”升“中極”再歸“關元”。
想“氣海”運“丹田”再次順轉, 往復來三、六九活像神仙。
以上在意識形態的定位上是“找勁”,屬“以意行氣”或“以意領勁”之范疇。是將“丹田”中已有的但是又很朦朧,很縹緲的“元氣”,用意識支配,將其調控為一點,然后通過人體的中極線,從下往上到頭頂面前,然后從頭往下到會陰后面,后再升于丹田進行升華,再次從大圈而小圈層層疊疊,由小圈而無圈定于關元。
每次練習,反復三次,六次即可,能練九次為妙。 一般一個星期即有氣感,練的時間越長越多就越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