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功法的意義有哪些
在漢語詞匯中,一詞多義是很常見的。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歸納成多種。
其中,由于構成詞匯的單字本身各有多種含義,致使一詞多義;
不同歷史時期給同一詞匯賦予不同的含義;不同實踐領域和理論范疇對同一詞匯進行不同的解釋并賦予某種專門含義;都是很常見的。
(一) 當代所謂功夫、武功是武術的別稱 把功夫和武功視為武術的別稱,是近現代以來的事。為了明確相對于“別稱”的“正稱”,包含著寫什么內涵。我們先看看武術一詞的含義。
武術一詞,主要有兩義。
其一,武術是以武止戈的技術。這樣解釋符合它的字面含義--止戈為武,術即技術。這也符合武術一詞在古代用指軍事技術的含義。其初出現時的用例為“偃閉武術,闡揚文令。”
其二,武術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理論基礎,以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動作作為主要鍛煉內容,兼有功法運動、套路運動、格斗運動三種運動形式的體育項目。
這是我在拙作《中國武術實用大全》(1990年出版)中,為武術下的定義。
可以說是為近現代把武術視為一種文化現象、一種身體運動方式而下的定義。
功夫一詞的字面意義,原本與武術沒有關系。《辭源》釋其意指工夫、時間、造詣。
這應是“功夫”的本意。諺云“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是頗為貼切的用例。
功夫并非某一領域的專用名詞,它泛指任一技能達到的程度。就武術領域內的功夫而言,指武術技術和技能水平達到的程度。
在1989年出版的《辭海》釋意中,才將功夫一詞明確為武術的別稱。
(二) 武術強調功法練習和提高功力是“功夫”和“武功”被用作武術別稱的原因。
縱觀古今練習,不論何門何派都注重功法練習,以提高功夫為目的。
武術功法是武術運動的三種運動形式之一,是為掌握和提高武術套路和格斗技術,誘發武技所需的人體潛能,圍繞提高身體某一運動素質或鍛煉某一特殊技能而編組的專門練習。
所謂功力,指某一專項能力或專門技能所能達到的程度。
武術功力是對武術鍛煉中獲得的樁功功力、腿功功力,腰功功力,臂功功力,眼功功力,耳功功力,內功功力等各種單一功力,以及套路演練技能和與人格斗技能等功力的總稱。
按照習練武術的一般程序,初學武術時要先練基本功,以培養具備習練武術的基本能力。
例如,通過柔功練習,增大關節的活動幅度和肌肉的舒縮能力,為學習拳式動作準備必要的柔韌條件;通過樁功練習增強腿部力量。
肌肉的感知能力和內外配合的能力,為學習拳式動作準備必要的柔韌條件;通過樁功練習增強腿部力量、肌肉的感知能力和內外配合的能力,為形成正確技術的動力定型打好基礎等。
當習武者準備提高某種專門技術、練就某一絕招或養成個人的武術風格時,仍然是通過功法練習提高特定功力來實現的。
例如,要學習掌握并運用好擒拿法,就必須習練鷹爪功、上罐功、檸棒功等,提高兩手的抓拿能力。
要想練成以腿擊人的絕招,不僅要加強腿部柔功練習,還應進行踢樁功、掃樁功等練習。
武術訓練注重功法練習,強調以提高功力為目的的情況,還表現在古今武術的較技、比試、比賽,比較的都是功力。
一些拳家、名手常常以顯示功力的方式,達到不戰而降服對手的目的。
在舊有文獻記述中,這類故事很多。僅在《清俾類鈔。技勇類》中就記載有甘鳳池在酒宴間應眾人請,以棉球擊落百米外梅花,顯示拋擊力的功力;金飛以劍將盈把擲來的豆粒。
一一劈為兩半,顯示兩眼和手臂的功力;淮縣下鐵工以拳擊斷巨碑,以鐵拳功力驚服求試者,松江白和尚行步一周掀起闔室地磚,以兩足功力懾服好事者;石達開與陳邦森較藝,約定以互擊腰部三拳分高下。
比的是沖拳功力和腹部抗擊打能力,羅守仁“以一手插石,指沒石中”,顯耀指功功力;
駕長抱起大殿后柱,以左足掃倒柱下石礅,復以右足扶正,以驚人的功力降服復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