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功法的傳承與發展
中華武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傳承千載,在數千年的孕育和發展過程中,逐步成為世界武術寶庫中的一塊瑰寶。本文就武術的起源發展、技術理論、文化及影響作了詳細的闡述。
武術屬于中國傳統的技擊術,以踢、打、摔、拿、擊、制等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
在實戰中,其主要目的在于殺傷、約束對方,通過徒手或借助器械的身體運動表現出的技擊格斗技能,迫使對方失去反抗能力;在運動形式上,既有套路的,又有散手的,既是結合的,又是分離的;在演練方法上,注重內外合一,體現形神兼備的民族風格。
內外合一的整體觀是中華武術的一大特點,所謂內,指心神意志活動和氣的總和;所謂外,即手眼身法步等形體活動。
內與外,形與神是對立統一的辨證關系。這個特點主要是通過武術的功法來實現,“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是各門派武功的準則,如少林拳要求精力氣骨神內外兼修,太極拳講究身心合修,要求“以心修氣,以氣運身”,形意拳注重“內三合,外三合”。
同時武術套路在技術上往往要求把內在精氣神與外部形體動作相結合,做到“心動隨形”“形斷意連”“勢斷氣連”,以此來鍛煉身心。
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華武術所蘊藏的中醫學術、孫子兵法、儒家思想和中國古哲學之陰陽辯證法等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文化,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它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
中華武術的起源可追溯至石器時代,那時人們已經學會使用棍棒獵取食物和防御侵襲,部落之間為了爭奪食物和利益,進一步制造了更有殺傷力的武器,并且在人與自然的競爭中,人們逐漸積累了具有一定防御格斗功能的技擊技能,武術初具雛形。 隨著封建社會的繁榮與發展,在隋唐五代時期,武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和推崇,無論是人們將技擊格斗招式結合在一起形成的武術套路,還是行走江湖的賣藝者,歷來為人們喜聞樂見。
就此看豐富的武術生活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因此唐文宗時把“裴旻劍舞”與“李白歌詩”、“張旭草書”并稱為“唐代三絕”。
到了現代,隨著火器的快速發展,人們已經告別了冷兵器,武術的傳承與發展受到阻礙,其技擊格斗功能也逐漸被其表演功能所替代。
為弘揚中華武術,使之得到傳承與發展,黨和國家組織專門人員,對全國武術進行全面系統地挖掘整理,并采取有力措施進行保護。
首先,中華武術扎根傳統,科學發展,去粗取精。一切事物都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都是在不斷地否定和揚棄中成長起來的。中華武術也是這樣,要發展就要勇于否定事物中不合理的東西,而吸收有利于事物發展的、合乎事物發展規律的、能給武術帶來生機與活力的新血液。
為促進武術走向世界,推動武術的普及與提高,國家組織創編了比賽規定套路,編制了群眾武術活動所需的初級套路和簡化太極拳,將融合所有實戰技擊格斗技能的武術分為競技套路和散手以適應進入奧運會的條件,同時制定符合國際武術競賽的規則,以便將武術推向世界,這就是一種進步。
時代要進步,社會要發展,我們武術也要立足傳統,努力跟上時代步伐,及時進行自我否定,自我更新,在事物內在矛盾運動下,自己否定自己,并通過自我否定實現自我運動自我發展。
其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武術發展。發展中華武術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是理論的源泉,既是理論發展的動力,又是形成理論的動力。
實踐活動是受人的意識支配的,決定了他離不開理論的指導,使主體了解把握主客體關系及其相互作用的規律,指導主體按客觀規律辦事以取得成功。
二者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理論要同不斷發展的實踐相適應,當實踐的具體過程向前推移時,理論就應隨之改變,否則就會犯落后于實際的錯誤,反之會犯超越實際的錯誤。
為使武術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國家先后組織專門人員,對中華武術進行全面細致的挖掘整理工作,挽救了許多瀕臨失傳的武術套路,重新考證新時期下中華武術醫學,健身養生等理論,建立專門武術檔案,編寫專輯,為武術的繼承發展研究奠定基礎。
再次,注重學校發展是弘揚中華武術又一個新思路和重要途徑。一般學校偏重于文化教育,而忽略了體育教育,良好的身體素質是青少年學習奮斗的本錢。
學生是年輕群體,適合武術對人體的各項身體條件要求,包括力量、柔韌性和反應能力。由于受功夫片和武俠文藝作品的影響,學生對武術有較高的興趣,比較喜歡武術。另外學校是一個有組織、有紀律、易管理的團體,為武術在學校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于是國家在各體育學院、體育系,相繼設立武術課和武術專業班,大小中學也把武術列為體育課教學內容,青年業余體校也建立了武術班。
自后,散手與套路合一,武術又稱功夫、國術和武藝,其實質就在其攻防技擊性,必然要受到攻防技擊性的制約。武術套路就是物化在人體上的各種技擊招式的外在表現形式,傳統武術是競技武術的根,競技武術則是其枝葉,根深蒂固才能枝繁葉茂、綠樹成蔭,即使為了追求美的視覺效果,也不能將類似于體操的高難度動作來替代攻防兼備的技擊招式。
將套路與散手合一,就是練打合一,在競技套路練習與比賽過程中用實戰的心態去體會,將攻防技擊動作充分展現出來,在散手比賽中注重平時演練的攻防技擊動作的應用。二者虛實相生,合二為一。散手只有經套路練習,才能在技術上得到傳統武術的滋養;同時套路經散手練習,在技術上才能形成具有明確攻防含義的動作。
為了使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遺產——武術進一步得到繼承和發展,國家體委于1979年發出了《關于發掘整理武術遺產的通知》,組織全國觀摩交流大會進行調查。1982年,全國武術工作會議發出了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發掘整理的號召。1983年在江西召開了工作會議,發掘整理正式全面鋪開,歷經3年,摸清了我國武術的現狀,進行了文字、圖片、錄像、文獻的搜索和整理,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與此同時,國家體委設點對散打、短兵進行了試驗。后來散打、太極拳推手逐步成熟,作為全國單項比賽。目前散打比賽已經列入世界武術錦標賽項目。
中華武術還進行了國際交流,并具有相當的影響。國家和地方經常派武術代表團出國進行訪問和表演,還派遣武術專家和學者赴國外講學和擔任教練,使武術在世界各地更快地得到傳播和開展。1985年,西安舉行了首屆國際武術邀請賽,成立了國際武術聯合會籌委會,這是武術對外發展中的歷史性突破。隨后歐洲、南美、亞洲等地的武術聯合會相繼成立。
1987年、1989年和1992年,分別在橫濱、香港、漢城舉行了第一、二、三屆亞洲武術錦標賽。1990年武術進入了第十一屆亞運會競技體壇。在1994、1998年,武術又分別成為第十二屆、第十三屆亞運會比賽項目。1991年第一屆世界武術錦標賽在北京舉行,1993與1995年,分別在馬來西亞和美國舉辦了第二、第三屆世界錦標賽。這標志著武術已沖出亞洲,穩步地走向世界。
結語:本文詳細的為大家介紹了一些關于武術功法一些相關內容,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平時的時候只要多注意關注好這方面的知識,那么你也一定能夠對武術有一個更好的了解,這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瑰寶。